翠鸟

V故事它们是飞在北京蓝天的精灵


V海淀-讲述海淀人自己的故事。

夏天到,大家瞬间开启避暑出游模式,放风筝是亲近大自然的好方法,中国自古就有放风筝的传统,相传 个风筝是东周春秋时期的墨翟发明的,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而我们现在 的风筝,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提到曹氏风筝,就不得不提曹雪芹,人们都知道他写了《红楼梦》,却不知他还留下了风筝的手工艺。

曹雪芹在风筝制作与放风筝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红楼梦》中就有大量的风筝描写,曹雪芹居住在西山期间,不但自己制作风筝,还教左右邻里一起做风筝。让我们重拾曹雪芹在西山与风筝的传奇往事吧。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其实,曹雪芹曾经也是一个爱玩的烂漫少年,从幼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当年他糊的风筝造型独特,飞得很高,人称“曹氏风筝”,在乾隆年间曾被誉为京城“四大流派”风筝之一,与当时 的哈氏风筝、金氏风筝、马氏风筝齐名。

曹雪芹对风筝颇有研究,专门写了一本有关风筝的书,叫《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曹雪芹则认为风筝起源于“木鸢”,在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亦有记载。

▲《南鹞北鸢考工志》

“曹氏风筝”是百姓谋生之道,更是艺术珍品

曹家被抄,曹雪芹从北京城里移居西郊香山,生活十分窘迫,靠卖画为生。他还会不时扎糊一些风筝,他的风筝,除扎得巧,糊得精之外,绘色亦不可小看。颜色鲜艳,质洁而轻。他在“半瘦燕画诀”自注中说:“法以佛青为底,槐黄衬之,配以红、绿、湖、紫等色,宜力求鲜明夺目。”曹雪芹所扎风筝不仅有燕、蝶、螃蟹之类的,还有人物的,绘法奇绝,非常精美。

▲曹雪芹落魄到西山居住

有一年岁末,天气很寒冷,他的一个老朋友于景廉突然冒着风雪造访。因为身残,无力维生,便找到曹雪芹。两人聊天时,当曹雪芹听到于景廉说有王府贵公子,花数十两银子购买风筝时,非常兴致。于是曹雪芹便剔竹、裁纸、裱糊、绘画,用了两天时间,制成了四个大风筝,叫于景廉拿到城里去卖。没想到,很是抢手,一忽儿就卖得三十两纹银。此后,曹雪芹就将扎糊风筝的技艺传授给了于景廉。后来,于景廉的生意越来越好,市场对风筝花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曹雪芹教朋友扎风筝

于是,曹雪芹就花了两年的时间,“谱定新样,旁搜远绍”,编定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曹雪芹在书和自序中透露出撰写的初衷:“以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就是说,先生是为帮助更多生活窘困者走出一条生路而执笔著述的。曹雪芹能做出一只只精美畅销的风筝,足见他是个心思细密的人。

“曹氏风筝”也是“治蝗工具”

在《北京的传说》一书中,载有曹雪芹用风筝治蝗虫的故事:乾隆十九年正黄旗旗试,考“放风筝”。因为这年春天宛平县闹蝗虫没法治,不知是谁糊了个纸鸢把蝗虫治了。旗兵老爷命家家糊风筝驱虫。曹雪芹于是帮助孤寡老人万奶奶和她九岁的孙子小顺儿糊了个“奇怪的风筝”,当时众人见了哈哈大笑。原来他们做的是一只二尺长一尺五圆的圆筒,筒口朝下,筒底朝天,在筒底从里边开了一扇小天窗,有一根细线与窗相连,筒口竹骨上拴着结实的拉线。筒外用“石绿”和“花青”颜色画着花草、菜蔬,十分鲜艳。

当蝗虫遮天蔽日般飞来时,都统下令,无数风筝凌空而起,曹雪芹拉线、小顺儿高举的风筝,像只翠鸟直钻云端, 个钻进了蝗群。把“羊胡子草”在风筝线上拴成圈,一拉一放地动着风筝线,小圈儿就径直往上飞去,就钻进了风筝筒里,牵动细线,天窗打开,风筒迅速下降,飞快收拉线,早些时间将一堆干柴点燃,待风筒一落地,曹雪芹抱起来往干柴上一抖动,飞蝗扑火,全部烧死了。就这样天空上的蝗虫逐渐少了、散了。可见曹雪芹的风筝不仅是工艺品,也成了一种灭害治害虫的工具。

扎技精湛,放术高超

曹雪芹风筝的 特点是把南北风筝技艺有机结合,这也正是曹雪芹取名“南鹞北鸢”的原因。书中详细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每种风筝均配有一诗一画,画就是风筝的彩色图谱,诗就是扎、画风筝的歌诀。并用白话文加以说明,目的是让初学的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歌诀内容。曹雪芹制作风筝的技巧方法,更是被他编成朗朗上口、易记且优美的诗段,共有二十一首口诀,实在是赏心悦目。

曹雪芹的扎燕还结合了南北方的吉祥图案和吉祥语。比如在比翼燕上的中心画两个尚未绽放的并蒂牡丹花骨朵,意为“互证丹心”、“同心共结连理”,而在两个燕头上各画上一绺白边,两膀绘有象征富贵的牡丹,意为“富贵到白头”、“相携白首”;还有“三多九如”的瘦燕风筝,画有九只蝙蝠及寿桃、寿字,又有蓝、紫色相配,谐音“多福多寿多男子”。

曹雪芹不但制作风筝技艺高超,而且也是放风筝的行家里手。“放”,顾名思义,制作风筝就是为了放飞。一只好的风筝不仅扎糊绘画要好,还得经得起放飞的检验,表现出远观效果。他的好朋友敦敏,就曾目睹过他放风筝的风采。在一次风筝盛会之后,敦敏写了一篇《瓶湖懋斋记盛》,其中的小序写道:“观其御风施放之奇,心手相应,变化万千;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壁上观者,心为物役,乍惊乍喜,纯然童子之心,忘情忧乐,不复知老之将至矣。”

从中可见,雪芹不仅看得出风向,还预测其日下午有风,而他起放风筝技巧之高,使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异,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我们看《红楼梦》时,会不由自主地为那些放风筝的精彩场面叫好,再欣赏到敦敏写曹雪芹放风筝的情形,不禁更令人神往了。

《红楼梦》中风筝飞

《红楼梦》里多处提到风筝,第五回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关于探春的判词时说到有一图画,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在第二十二回元宵节制灯谜的时候,探春出了一个风筝的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结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文中,有一大段专门描写放风筝的场面。桃红柳絮飞时,贾宝玉带领着林黛玉、李纨、探春和一班丫头在大观园里赋诗连句,一派欢声笑语,忽然窗外飘来一只大蝴蝶风筝,于是大家也纷纷加入放风筝的队伍。探春放的一只大凤凰造型的风筝,遭到另外一个来路不明的巨型风筝的突然袭击,被缠剪断了线绳,漂泊到远方。

▲《红楼梦》中放风筝的情景

其实古人放风筝不单单是为了取乐,还有一个主要目的,是把风筝放掉,取其吉祥意,叫“放晦气”。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林黛玉不妨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李纫劝她:“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

致敬手工艺曹氏风筝的传承

“曹氏风筝”虽然姓曹,却是由孔家几代人相继传承。

▲“曹氏风筝” 代传人孔祥泽先生

孔祥泽,“曹氏风筝” 代传承人。年,孔祥泽先生,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期间,其日籍教师高见嘉十先生从一日商人手中借到一部曹雪芹手稿《南鹞北鸢考工志》,先生被书中内容所吸引,将其抄录并保存下来,经过常年细致的研究临摹,自成一家。孔先生为了尊重曹氏的功绩,故将他制作的风筝称为“曹氏风筝”。

▲“曹氏风筝”第二代传人孔令民先生

“曹氏风筝”作为北京风筝的主要代表,年3月入选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民间文化、宫廷艺术、南北扎制技术的精华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制作风格。

“曹氏风筝”赏

▲三多九如

“三多”是指多福、多寿、多男子,[九如]是指福寿无量。翅膀各画三只大红蝙蝠,再加腿花上的两只和胸部的一只便共有九只蝙蝠。[九]字在中国数字中是 最多之意,九只蝙蝠寓意多福。

▲耄耋富贵彩锦倒图

猫谐音“耄”,蝶谐音“耋”,牡丹寓意富贵。画面将左右两只回顾的猫嵌绘于尾间,“配花”出露出猫头,如此安排是为了不令猫捕蝶杀生的意思。

▲蓝三色百福骈臻

上面所有的蝙蝠和桃子都用较淡的蓝色来画。画面整体呈现出深蓝、浅蓝和淡蓝的效果,使眉、眼和嘴部的红、黄、绿等色更加突出,远望的效果十分美观。

▲软翅风筝红蜻蜓

因放飞的需要,蜻蜓上翅膀的面积比下翅膀的大,这与真实蜻蜓的情况正好相反。因此,在蜻蜓的上翅膀用湖蓝色画出一条底色,使人在视觉上感到上小下大,这是传统的画法。

▲硬翅风筝福寿三多

画面由三只蝙蝠和三个桃子组成,寓意“福寿三多”。风筝放飞高空时,远远望去,红蝙蝠像大红萝卜,绿蝙蝠组成两片绿萝卜叶子。

▲平头长尾风筝

风筝上部有两条泻风线,底下可坠很长的穗或尾巴。它在烈风中放飞的效果 。如鲇鱼风筝在放线时,鲇鱼头部往下坐,尾部往上飘起,颇具动态之美。

▲软翅风筝瓜瓞连绵

这是写实的蝴蝶加以图案化,画面中的西瓜和蝴蝶寓意“瓜瓞连绵”,葫芦象征“子孙万代”,蝙蝠和桃子寓意“五福捧寿”和“福到眼前”。

▲硬翅风筝福寿三多

画面由三只蝙蝠和三个桃子组成,寓意“福寿三多”。风筝放飞高空时,远远望去,红蝙蝠像大红萝卜,绿蝙蝠组成两片绿萝卜叶子。

曹雪芹,他是作家中手工艺最棒的,是手工达人中最会写文章的。他居住西山期间制作的风筝,不但代表着一种审美情趣,而且还有一份救世济俗的情怀。居西山之远而忧其民,“曹氏风筝”的诞生与传承,是海淀文化的光荣与梦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fz/10285.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