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今天晚上我们做中国诗词中的美学意境色彩之美的 一讲,这一讲我想跟大家谈谈冷暖相间的应用在中国的诗词中是如何呈现和表达的。
我之所以想通过诗词来跟大家去分享我对中国文化中关于美学意境的理解和一些学习体会,是因为在我的理解中,我觉得无论一个人财富的多与寡,地位的高与低,学历的高与低,名声的显赫与否,每个人其实都有平等的享受美的权利。
当我们学习诗词的时候,其实不需要给自己太多的限制,会说我的文化程度不是特别高是不是就不能领会,或者说我不是搞视觉设计或者做时尚设计等等这些专业的人,是不是就不那么需要学习审美,又或者有人会说,我现在忙着做生意,我生意都顾不过来,哪有这样的闲情逸志去听什么诗歌,我觉得怀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实是放弃了自己可以打开生命更多可能性的一个机会。
因为审美其实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一种潜能,而一个人真的具备了审美能力,他会变得更加的自尊和自信。我们应该会知道很多故事,某某名人在他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但是他的父母仍然让他有尊严地活着,家里仍然会窗明几净,他的服饰也不会多么华丽,但是干净整洁得体,这样的孩子即使出身于寒门,后来他都会凭借着这份自尊和自信,经过刻苦的努力和学习而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具备审美的能力,他其实也就具备了自得其乐的生命能力。
其实一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永远在高处、富贵处、顺利时,总是有起起落落,顺境和逆境。顺境的时候可能大多数人会觉得不那么艰难,到了逆境的时候,很多人就可能会自暴自弃,或者很沮丧,这样的话,他就丧失了能够让自己保持快乐的能力。但假如一个人他具备审美能力的话,事实上他会始终从生活中看见美,也因此就看见了希望。所以我们阅读这些千古名篇所获得的滋养,会让我们既珍惜好时光里的幸福,也会在困境中有信心、有力量撑过冬天,等到春天。(请见结尾视频《中国美学思维:低能耗的创新模式》)
色彩被人感知的时候,其实是会投射进人的很多的情感,它有很强的主观性,人们见到不同的色彩,会代入自己的喜怒哀乐,运用色彩塑造生活,有感性的一面,但也有理性的一面。
[清]粉彩虞美人图盘
用色的修养其实是一个人的感知力加分寸感。如果这个人特别迟钝,对于不同色彩的调性没有感知,他其实不能挖掘这个色彩带给他的感动,他也不太可能会运用不同调性的色彩去传达他内心的情感,那么他所使用的色彩可能是错乱的,也会给别人带来对他的误解;如果没有分寸感,这个人使用的颜色就会不得体,难免粗糙、俗气,不会真的打动人、吸引人。所以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有些人一提创意,老是强调灵感有多么重要,仅仅有灵感,可能也就是耍个小聪明,能应付一些小事儿,专业上还是需要一个人有一种分寸感的把握。这当然需要人去学习一些关于色彩的基本构成规律,中国的诗词、建筑、器物、织物等等,其实都提供了很多的美学范本,我们要多多地去看,然后自己要经常的练习。
李光伟设计
这里我给家长一个建议,可能现在很多家长非常重视抓孩子的分数,为了考学,也会送孩子去上一些艺术课,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但是如果家长总是盯着这个孩子在技术上是否能考级,其实并不真的有助于这个孩子建立一种出色的审美能力,那么这个孩子为了应付考试,他可能也苦练技术,也勉强能够达到某一级,但是他不会从中获得快乐,更加难以成为这个孩子终生的修养。
所以我觉得在鼓励孩子发展他的审美能力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更深刻和长久的视野,来设计这个培训的历程,因为最终当这个人能够修出一种凝神静气的感知力,他对于很多精微事物的优美之处都能捕捉到,同时,他非常有耐心,养出一种从容不迫、收放自如的分寸感的时候,那么这个孩子从风度到谈吐,到整个的气质,到他的眼界,都一定是非常非常的优雅高级。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这是《战国策》里触龙劝解赵太后的一段话,父母真正爱孩子,不是眼下给他多少,而是你眼下所给他的这个东西,对于他遥远的将来能够产生多少正面的影响。一个有审美修养的人做什么都不会太差(此处是指在有基本良知道德的前提下),因为如果这个人他有感知力,他就既能了解自己,也会比较容易去了解他人,他就能找到一种合适的角度,和别人寻找共同点。人和人之间,其实相互吸引是靠交集的,一个能感知他人的人他很容易找到和别人的交集。而一个有分寸感的人也知道自律,同时也知道控制别人,不让他人侵犯自己的边界。所以审美的修养,对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训练,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我们这一季,谈了对于色彩之美的不同角度的认识,对于色彩之美的领悟,我希望大家不仅仅只是感怀诗人所打造的意境之美,更要去体会诗人何以能用寥寥数语,就勾勒这个意境,他的功力是怎么练成的, 转化为自己的内功。
今天,我们再欣赏一首冷暖两种色调共同打造的意境之美,这首诗是花蕊夫人宫词里面的一首,在上一讲我跟大家介绍了一下花蕊夫人的身份,想了解更多,可以重听上一讲。
花蕊夫人这90多首宫词写的都是当时宣华苑的景色和生活方式,这一首视角是诗人看向君王下朝之后,走出他的办公场所,来到宣华苑这样的一个过程。
“翡翠帘前日影斜”,翡翠呢,我们不要望文生意,好像这就是用翡翠织的帘子,大家如果知道翡翠这个玉石,就知道拿它织帘子,一方面在工艺上难度非常之大,不太可行,另外一个由于它太沉,悬挂起来其实也有困难,所以这个翡翠,很有可能是翡翠色的珠玉织就的帘子,但更有可能是翡翠色的织物。
中国古代有很多让人非常赞叹的工艺,比如说有一种工艺叫做点翠,它其实是用翠鸟的羽毛制作的一种首饰,大家可以在下面的图片看到。这种翠鸟羽毛青绿偏蓝,翠鸟的羽毛的光洁度是非常高的,我们也可以想象当时翡翠帘垂下的这个宫殿门口,是何其的华美!这是皇家气派。“翡翠帘前日影斜”,这个时候已经是傍晚了,夕阳西下,夕阳的嫣红映着翡翠帘的光华,这一番场景可谓极其绚烂。
点翠
“御沟春水浸成霞”,春水本来是碧绿碧绿的,但因为是晚霞,又有落花,所以花满溪,再映着夕阳,便是灿若锦霞。
“侍臣向晚随天步”,“天”就是指天子,这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侍者陪伴着天子,走出他的宫殿,走在花园里面,有一种忙完朝政后的闲适快意,在此处就会放慢脚步,所以叫闲庭信步。
“共看池头满树花”, 这一句,就是整个这个场景在一片繁花似锦中,徐徐铺开。这个画面,有翡翠的清冷,但是也有夕阳的温暖,有春水的碧绿,也有晚霞的绚烂,有天子和侍臣的闲适,更有共看池头满树花的喜悦,冷暖相间,共同打造了这样一幅华美的锦绣画卷。
这是宫廷生活独有的一种风景,奢华,颜色的彩度非常高,让我们可以尽情地把我们对于色彩的想象充盈其间。
我们再看下一首,这一首虽然也是冷暖相间,但是意境非常清幽,与上一首花蕊夫人宫词的意境迥然不同。
《送灵澈上人》,唐朝刘长卿的作品。
刘长卿我们在这一季谈简约之美时,曾经分享过他的一首作品《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那句 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就是他的杰作。
刘长卿是在天宝年间中的进士,他中进士那一年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年,所以他这一生虽然做官,但也是有起有落,先后经历了玄宗、代宗、肃宗、德宗四朝。在代宗时期,他因为被人诬陷,然后被贬官了。这首诗就是他被贬之后,和他的友人,唐代 诗僧灵澈上人相遇在今天江苏镇江,古时候叫润州这个地方,见面后告别的一个场景。
灵澈上人,是唐代非常有名的一个诗僧,但是刘长卿写这首诗的时候呢,灵澈上人还没有名满天下,他以诗名闻名是后面的事情。这个时候,一个失意于官场,一个还未显达,都属于不被人注目的人,他们在此地相逢,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共同感怀身世,同怀淡泊之心。刘长卿写这首诗,其实也寄予了他寻找人生归途的一种意境,刘长卿写这首诗,其实也寄予了他寻找人生归途的心意。
“苍苍竹林寺”,“苍”这个字是冷色调的一种绿色,比较幽深,色彩明度非常低。
“杳杳钟声晚”,以“苍苍”对“杳杳”,立刻就勾画出一个幽深的境界,“钟声晚”就意味着寺院里敲的晚钟,就是到了日暮时分,通常这个时候,僧人都要回到寺院,这个时候灵澈上人是在竹林寺歇脚的,他不是在这个寺院里面出家驻锡的,所以他要回到寺院了。刘长卿就目送他离开。
“荷笠带夕阳”写的是灵澈上人背上背着竹斗笠,带着夕阳,这个“带”字其实是很生动的,就好像他的朋友离开的时候,把夕阳也带走了。“青山独归远”在一片霞光灿烂中,青山似乎也随着上人的离去而渐渐远去,一个“独”字表达了诗人某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夕阳下的山林在中国的审美意象里面是有独特象征意义的,它通常象征着人生的归途与归宿。刘长卿在这首诗里面,以“苍苍竹林寺”和夕阳下的青山作为大的背景,以“杳杳的钟声”作为这幅场景的画外之音,以目送自己的朋友远去,而引发自己是否也要寻找人生归途的畅想,这样的一幅画面悠远、无尽、绵长。
过去中国很多的诗人常常会交僧人做朋友。一个人和什么人交往,常常会决定他的格局、眼界、心智、理念、方式等等,这些诗人和这些僧人交往,其实是在不断地让自己练就从世俗生活中超脱出来的能力。因为人耽迷于红尘,常常为世事所烦恼,富人有富人的烦恼,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名满天下时有名满天下的烦恼,寂寂无名时也有寂寂无名的烦恼,所以沉迷于人生种种境遇,总是烦恼不断。身边有一个超然、清寂、淡泊如水的朋友,就会让人时时从这些纠缠的世事中跳出来,客观地看待人生种种境遇。
刘长卿在这首诗里面写的灵澈上人的风度朴素、超然、清寂,就是我们心目中想象的那种世外高人的形象。所以,与其说他是写了一幅目送友人远归的画卷,不如说他在其中传递了自己对人生 归宿的理想,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这是清朝诗人唐顺之写的一首描写元宵佳节景色的诗,其实我们的人生也很应这两句诗里所描述的境界——既有火树千春妍的绚烂,光华夺目,也会有清辉映月阑的清寂安宁。人生其实就是在这种反复变换中,练就我们的心性, ,我们能够做到宠辱不惊,于人生各种境遇从容不迫,这是一种修养的功夫。
从中国诗词中的美学意境,我们所能领悟到的不仅仅是工具层面的,可以拿来应用于我们的创作的技术,更深邃的是这些前辈先人所领悟的人生真谛带给我们的启发,这些其实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实力,也是我们可以处得意时不骄纵,于失意时不沮丧的内在非常深沉的定力。
我们这一季到今天就讲完了,这只是我给大家提供的一些小小的窗口和线索,希望大家顺着这些线索,可以去发掘广阔无尽的中国美学宝藏,从而打开人生更高远,更无限的境界,让自己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安顿好自己的心,从容应对一切人生起伏.
审美是我们每一个人本具的潜能,今天我们想成为一个创意人士,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就会使我们更具创新实力。而这个实力其实是低能耗的,即对物质条件依赖不是十分高,对环境的消耗更是非常低,所以它非常适合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
中国的造物观是受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影响的,中国人一直重视与自然亲和,任何造物方式都不能以破坏自然为前提。
今天如果我们秉持这样的造物理念去发展我们的现代造物方式,就会去思考如何改进我们的工艺,调整我们的设计,例如尽量减少有污染性的染料,减少深度工业加工带来的污染,调整我们的美学标准,让我们更能欣赏天然材质自然的色彩和肌理的美。
下一站我们的实力打造不能还是血汗、自然环境、物质资源,而要走向高美感的价值高地。
诗词摄影图片提供:张松/畏冰/文一
本季主要参考书目:《沧浪诗话》严羽(中华书局)、《顾随诗词讲记》叶嘉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迦陵谈诗》叶嘉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宣华录》苏泓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延伸阅读
审美,一个人的精神实力
用色为简:言有尽而意无穷
亦繁亦简:数般颜色一时开
浓厚之美:晓看红湿处
恬惔之美:独钓寒江雪
浓淡辗转:一枝红是一枝空
清冷之美:白银盘里一青螺
和暖之美:人烟寒橘柚
--END--
喜欢,你就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fz/10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