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回望,这是我第二次主动从高处往下走,给自己找平台期蛰伏了。
次差不多在26岁左右,那时候以自己的学历和资历,已经拿到了溢价许多的高薪,带了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两个大团队。
这中间也有过年龄焦虑,但我发现主流的解决方案并不适合自己,反而会限制自己选择更多的可能性,走上不断需要和别人内卷的独木桥,这当然不是我想要的。
当时既有机会让我能在学历上提高不少,还有人出钱;也有机会拿到投资让我做点什么,但都被我放弃了。因为想明白了国内这种高学历对我没意义,还有就是自己不适合创业。
所以那时候非但没有继续精进,反而借着结婚的名义狠狠玩了将近一年,直到把钱花完了才开始找工作。给了自己一个很任性的时间段,尝试了各种我觉得有意思的工作类型,不在乎公司规模和收入。觉得没意思了或者搞明白了就闪人,倒也很是快乐,也做好了之后苦熬八年提前退休的各种准备。
从小到大,这并不是孤案。我之前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读书的时候和我玩的好的都是那些成绩很差被老师很不待见甚至送工读学校的同学(学校太差也不存在什么学霸类型),而我自己却没有受他们影响偏离人生的轨迹?
是因为当时又丑又穷,没有给我机会?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其实这种情况出了社会更甚,自己既能赚钱又能花钱,也很早习惯了这个大染缸的各种明暗规则,玩得就更肆无忌惮了。
但依旧抛弃了很多诱惑,做出自己明确的选择,比如自己就是个坚定不移的外貌协会,选男人首要看脸。
现在逐渐明白了,所有的那些折腾,对我来说不过是一种人生体验。因为缺乏知识储备以及抽象思维的想象力,所以用了最笨拙的方法,靠实践形成经验,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而当一个问题找到答案后,就不会在其中多有留恋,会把方法优化到最适合自己去执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任何东西,我都很难上瘾。自然从小到大也不会偏移人生方向,因为始终保持着局外人的心态。
所以对于我来说,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回归到属于自己的合理价值均线。这个合理,包含着天赋、能力以及个人偏好。
当下,我需要考量的问题早已不是线性的,而是逐渐从网状往概念化发展。所以当我发现靠实践跑量已经无法解决的时候,只能拿起了书本。而疫情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不能四处乱跑乖乖在家宅着。
我也在继续校验着自己的均线,明确自己的偏好和选择。就如书能越读越薄一样,人生也能过得越来越简单。因为有了聚焦,就减少了内耗,算的清楚得失。
所以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个自律或有耐心的人,只是因为目标够明确,才看起来一直在某些方面日积月累、不厌其烦。
而每一步看似随意或者出乎意料的选择,其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验证的,自然不容易后悔。其实即使后悔对我来说也没所谓,因为这些仅仅是整体构架中的一小部分,都是可以灵活调整的。
这才是我要的方案,进可攻退可守,可甜可盐。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漫长的人生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而当能适应更多的不确定性,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
之前那篇没写好,这篇算是为自己继续躺着理了下大逻辑,嘻嘻。
四水和翠鸟
Satyagraha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fz/1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