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城市周边一派生机盎然弥勒大成佛经讲


城市周边一派生机盎然

——《弥勒大成佛经讲记·城郊景致》

天佑

引言:从多个方面介绍主城周边的生态环境。那是一个“天地有常用,日月有常明”的世界,遍地名花异草,芬芳扑鼻。各种禽类,欢鸣不止。大地物产富饶,五谷丰登,实现了物资保障。一切美好,都是福慧所感;同时为精神文明建设打好了基础。

丁三、城郊周边

戊一、众镇拱卫交流无间

复有八万四千众宝小城以为眷属,翅头末城最处其中。男女大小,虽远若近;佛神力故,两得相见,无所障碍。

这一分介绍城市周边——郊外之景物。翅头末作为“母城”,四面八方围绕着众多“卫星城”。此处说“八万四千”并非具体数目,而是印度的习惯用语,意思是非常多;类似我们的成语——“成千上万”。这也是佛教中极为常用的量词定语(《杂阿含·二六四经》),比如“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尘劳”、“八万四千威仪”、“八万四千大劫”等等。又如《杂阿含·六〇四经》云:“时,王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梨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四宝瓶,以盛此箧。”

“男女大小,虽远若近;佛神力故,两得相见,无所障碍。”这又是一种比喻,形容虽然人们生活在不同地方,但是能够顺利交流,毫无隔阂。这一段可以和法护译《下生经》互参:“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是时,阎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向,无若干之差别也。”每个人都达到福报的顶点,每个人都智慧具足、三毒可控,自然容易交流,没有障碍。

我还看过另外一种解释。“虽远若近”,“两得相见,无所障碍。”从字面理解,可以视为科技提高,类似用上了视讯电话;虽然隔开千山万水,但是能够见面通话。不过,我觉得以古人知识储备之局限,无法想象电话这一物件。所以,还是考虑采用先前的说法:在佛菩萨的感化下,每个人都一样,境界得到提升,所以才没有城乡差异、性别差异——“虽远若近”、“无所障碍”。

戊二、无量宝华遍满天地

夜光摩尼如意珠华遍满世界,雨七宝花、钵头摩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华,弥布其地;或复风吹,回旋空中。

城市外围,名花遍布,绿意盎然。“夜光摩尼”,可以参考月光摩尼:比喻摩尼宝珠如暗夜明光。摩尼宝即如意宝:世人凡有所求,皆能遂愿。《大智度论》卷五十九云:“众生福德因缘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缘故,地狱中自然有治罪之器。此宝名如意,无有定色,清彻轻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现。是宝常能出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随意所欲尽能与之。”夜光如意珠花遍满世界。这个场景,如同夏夜里的点点荧光;可能比荧光更亮、更密集。由于摩尼宝的特性,从中化生各种名贵花朵;如同下雨一般,纷纷飘落,洒满一地——“弥布其地”。这又与印度礼俗有关。凡有贵客驾临,必在道路两边安排人们抛洒花瓣。花,寓意美好,代表祝福。在宗教中,作为供具之一,有着特别的意涵:万行开敷而庄严佛果。如《大日经疏》卷八说:“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是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

各色花朵,此处举例有九:“七宝花、钵头摩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华”。“七宝花”:七宝所成或显现七种特质的宝华。“钵头摩华”:“正云钵特忙,此曰赤莲花也,其花茎有刺也。(《一切经音义》)”“优钵罗华”:“具正云尼罗乌钵罗;尼罗者此云青,乌钵罗者花号也。其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佛眼似之经多为喻,其花茎似藕稍有刺也。(同上)”“拘物头华”:地喜花;“古作拘勿头,正音拘牟那。此即赤莲花,深朱色。(同上)”“分陀利华”:花开正盛之白莲华。《一切经音义》卷三曰:“奔荼利迦,古云芬陀利,正音本拏哩迦花。唐云白莲花,其色如雪如银,光夺人目,其香亦大,多出彼池(阿耨达、无热),人间无有。”“曼陀罗华”:白色适意花。“摩诃曼陀罗花”:大白莲华。“曼殊沙花”:极为柔软的赤团花或蓝花。“摩诃曼殊沙华”:大赤团花或者大蓝花。未来人间净土,环境十分美好;除了硬件、软件各种设施以外,还很讲究美感。缤纷多彩的各色花朵,遍布大地;清风徐来,带动花瓣空中回旋。可以想象一下古人的生活场景,那漫天飞舞的肯定不是花瓣,而是风沙。人们生活不易,便想象未来净土世界十分美好。

戊三、园林池沼盈八德水

时,彼国界城邑聚落园林浴池、泉河流沼,自然而有八功德水。

植被丰富,自然离不开阳光雨露。城市郊野,“园林浴池、泉河流沼”,随处充盈八功德水。那时的地理环境,没有高山,所以河流并不湍急。只要条件允许,所有城市、社区、花园、池沼、河流、浅洼自然有水,完全不需要人工、人力。

“八功德水”,都很熟悉,就是具有八种特性的妙水。《称赞净土经》描述此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俱舍论》卷十一说:“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肠。”可以想象,这样的水已经达到了直接饮用的标准。再加上前文所说,各处水道皆由金沙布底,自然不会“二次污染”。这就解决了古人的饮水问题。佛教中有一则典故,佛在最后的游行时感到口渴,他让阿难打水。阿难说:水源被污染了,刚刚过去的车队把水都搅浑了。佛陀让阿难只管去,结果那水迅速恢复清澈。可见当时的生活环境非常原始。头陀独立野外求生,即需随身携带十八件物品,其中就有滤水囊。出家人不能生火煮水,只得喝生水,也就难怪需要过滤。古人深受其苦,便想到未来福德众生拥有能净化水的净摩尼珠。一切无不基于生活经验,一切都有因缘。

戊四、空行众集生机盎然

命命之鸟、鹅、鸭、鸳鸯、孔雀、鹦鹉、翡翠、舍利、美音鸠鵰罗。耆婆阇婆快见鸟等,出妙音声;复有异类妙音之鸟,不可称数,游集林池。

植被充足,水草丰美,怎能万籁俱寂?各种飞禽云集,叫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机。此处列举几种具代表性的禽鸟:“命命之鸟、鹅、鸭、鸳鸯、孔雀、鹦鹉、翡翠、舍利、美音鸠鵰罗。”

“命命之鸟”,也就是共命之鸟、生生之鸟——“耆婆阇婆(耆婆耆婆)”。据说此鸟一身两头,心识各异,果报相同,故名“共命”。《杂宝藏经》说:“雪山有鸟,名为共命。一身二头,识神各异,同共报命,故曰命命。”鹦鹉,能够学舌。有一则典故很有意思。《三宝感应要略录》说:“安息国人不识佛法;居边地,鄙质愚气。时,有鹦鹉鸟,……身肥气力弱。有人问曰:‘汝以何物为食?’曰:‘我闻阿弥陀佛唱以为食,身肥力强;若欲养我,可唱佛名。’诸人竞唱,鸟渐飞腾空中,……指西方而去。”鹦鹉能吐人言,所以饲养的人很多。翡翠鸟,可能不太熟悉;其实就是翠鸟的一种,属于“佛法僧目”。这种鸟类大多羽色艳丽、举止优雅;而且,它们都吃害虫,有助于农事,故为古人所珍惜。为什么会有一个分类叫作“佛法僧目”呢?这与古语发音有关。古代僧人听闻鸟鸣,发出“步、泼、嗦”的声音——与“佛、法、僧”发音类似,于是便起了这个名字。舍利鸟,有多种说法:秋露、鹙鹭、鸲鹆、鸜鹆、鹙、百舌鸟等。美音鳩鵰罗,应为鸠夷罗。如玄应《音义》说:“鸠夷罗,或云居枳罗鸟,此云好声鸟。”“拘耆罗,或作拘翅罗,梵音转也。译云好声鸟。此鸟声好而形丑,从声为名也。”“案《中本起经》云:‘瞿师罗者,此译云美音’。”“耆婆阇婆快见鸟等”,“快见”二字不知何解。耆婆阇婆即命命之鸟,所以这一句应该是对前面罗列九种禽类的概括(罗什另一译本《下生经》亦列此九类)。此外,“快”字的本义有快乐、喜悦、欢喜等;所以“快见”即乐见、喜见,引申为可爱义。于是,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前面所说耆婆阇婆等可爱的禽类。如此解释虽能说通,但不能定论;有待方家指正。

举出九种具代表性的鸟类,争相欢唱,“出妙音声”,真是悦耳动人。“复有异类妙音之鸟,不可称数,游集林池。”还有别的鸟类,数不胜数,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这一段场景,可以参考罗什译《下生成佛经》,描绘得较为精炼:“其诸园林,池泉之中,自然而有八功德水;青、红、赤、白,杂色莲花,遍覆其上。其池四边,四宝阶道,众鸟和集。鹅、鸭、鸳鸯、孔雀、翡翠、鹦鹉、舍利、鸠那罗、耆婆耆婆等,诸妙音鸟常在其中;复有异类妙音之鸟,不可称数。”

戊五、各色宝华昼夜常生

金色无垢净光明华、无忧净慧日光明华、鲜白七日香华、瞻卜六色香华,百千万种水陆生华,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香净无比,昼夜常生,终无萎时。

遍地名花开敷,艳丽多姿,“香净无比”。此外,这些花卉“昼夜常生”,四季无谢。我们常说:“花无百日红”;未来净土世界,花朵轮流开放,居然“终无萎时”,真是福德因缘不可思议。不过,对于佛弟子来说,这里要提高警惕。佛教存在的根本,在于世间有漏;如果世间实相有所不同,那么建筑于上的“佛法”势必也会改变。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有漏世界虽然不足,但是对于佛教智慧而言却有着极为特殊的效用。诚如《无量寿经》云:“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为什么呢?那里没有活生生的教材啊!就像教科书与现实脱节,老师讲得再生动,同学们也不会产生共鸣。所以,一定要辩证来看佛教中的净土思想。所谓辩证,就是福慧、依正要等持——平等具足。一旦偏废,必然就成不了佛教理念中的净土世界。

为了平衡四季常有花朵所带来的可能产生的懈怠感(释迦牟尼发起出离心正是因为看到了世间无常、无我、苦的表象),此处各种花朵的名称起得很有意思。“金色无垢净光明华,无忧净慧日光明华。”这些花朵,不但色香具足,还能从光明面启发世人的道心(光明面:有别于无常、无我、苦的事实面)。金色为众生喜爱、庄严之色。“无垢净光明”,代表纯一净色,无染无杂。“慧日光明”,代表光耀如日,如同佛智,能照世间,令无冥暗、苦恼、缠缚;也即“无忧”。此处,两种花朵命名采用了形容法:智慧的光芒如同太阳,普照十方;其色金黄,清净纯粹;给世间带来光明,为世间解除烦恼,让世间远离垢浊。“鲜白七日香华”,此花一连怒放七天,雪白鲜净;可以表为七菩提分。“瞻卜六色香华”,玄应《音义》说为金色花,“甚香,其气逐风弥远也。”金色香华,具足六彩,可以表为六波罗蜜。总之,水里、陆地,遍一切处开满各色花朵。“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举四种色,喻如四禅、四果、四谛等。前面说了,“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是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青青翠竹,郁郁黄花。”净土世界异花开敷,终年不谢;本于福慧具足之净土报果,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佛教真理。

戊六、如意果树香光无量

有如意果树,香美无比,充满国界。香树金光生宝山间,充满国界;出适意香,普熏一切。尔时,阎浮提中常有好香,譬若香山。

有花就有果,这本身就是因果不爽的表现。“有如意果树,香美无比,充满国界。”据藏传佛教说,黄财神手中所持即如意果。我觉得,既然花草多种多样,果木应该也有不同。所以此处并非指一种果实——能够满足心愿的妙果,而是在未来人间净土,遍地各色果树,全都“香美无比”,适众生意。各色水果,全都非常饱满、香甜。这些果树,遍地都有,发出金色光芒。其树还自带妙香,随处都能闻到。也不知这香味是树上来的,还是果上来的,总之,全都适人心意。

那时,好香极为常见,就仿佛香山一般。“香山”,有典:据说在无热池(阿耨达池)北,为阎浮提之顶巅。《观佛三昧海经》说::“雪山有树,名殃伽陀。其果甚大,其核甚小。推其本末,从香山来。”《俱舍论》卷十一说:“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出四大河。”有人说,此即汉文化中的昆仑山。我觉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若非学术需要,实不必刻意还原。经云:“阎浮提中常有好香,譬若香山。”这里的香山,如同“香海”一般,都是传说中的胜地。用胜地作喻,目的是方便读者,令相续产生关联与共鸣。借用这些词语,还是为了形容未来人间净土世界的庄严妙好。默如法师说:“地出好香,多而积之成山。”依我看,同样可以当作一种解释。

戊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泽随时。天园成熟,香美稻种;天神力故,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谷稼滋茂,无有草秽。众生福德本事果报。入口销化,百味具足,香美无比,气力充实。

有山有水,水质优良,仿若八功德水。此外,“雨泽随时”。此处“随时”,当理解为“有时”——正当时。风调雨顺,合乎时宜,那就有其利益。我常常想,人类执着,很有意思。同样是水,流在水管里是资源,流在马路上是灾难;同样一件东西,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要看是否随适。适当的时机和地点,就能便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更何况这里的水,本身具备八德。正所谓:“天地有常用,日月有常明。”有了这一条件,“天园成熟,香美稻种;天神力故,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谷稼滋茂,无有草秽。”仿若帝释天园一般,香美的粮食成熟饱满,完全不像是人世间的产物。就好像得到了大福神明的祝福,种子下地,能够收获多次。遍地作物,没有杂草。投入产出,完全不成正比;可谓事半功倍,舍一得万。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众生共同修善所感得的果报啊!

此处,“天园”、“天神”,需要加以甄别。我把这两个词当作一种形容,而非真是天神所赐。与一类沙门的“坚壁清野”不同(完全的业力决定),在佛教看来,神是存在的。他们能够影响现象世间,改变一些外在因素,但是无法带来智慧与解脱。所以,神明拥有大福德、大能力,但最多只是增上:提供帮助、外缘。所以经中所举,一定要加深理解,不能认为神能跳过因缘赐予福祸。一切都是因缘生法、内外相应。当时众生因为长期坚持十善,所以拥有超大福报,感得外部环境同等美好相应。这些作物,非但百位具足,而且入口即化;非但香美无比,而且营养充足:吃了之后能够提供能量,让人元气满满,精神十足。有遍地结满的如意果树,还有一种七收的香美稻种,可谓物资极大丰富。而且劳动力根本没有用足,所以保持着强大的后续力;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状态。所谓“家有余粮,遇事不慌。”唯有如此,才能有稳定的幸福感;没有后顾之忧,才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fz/12169.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