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中国禁止出国的64件国宝,有的太穿越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年1月15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出借给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顶级展品《祭侄文稿》引发了轩然大波。

问题不是出在历史,而在于文物本身。

公元年,面对巨大的国难与家变,更不舍其侄遇难,颜真卿在无比悲愤和激动下,挥泪振笔疾书,写下《祭侄文稿》,叙述了一段国仇家恨的历史,是象征华夏儿女“气节”的无双至宝。

后世书法名家辈出,但临帖千百遍也无法达到它的氛围。

文物的脆弱与唯一不可复制性,加上可能保管不善的人为因素,很有可能这一次“出借”就是有去无回。

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一级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的是保护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

还明确规定,未曾在国内正式展出的文物,不得出境展览。

今天,我们先看看第一批的64件中的32件长的什么样。

01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年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

高37厘米,宽44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

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

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02

陶鹰鼎

年,陕西华县太平庄农民殷思义在村东犁地,意外发现了一件通体呈灰黑色的陶器,就随手带回家做了鸡食盆。

直至次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组成的考古队在泉护村遗址进行发掘时,这位农民才从他们口中得知,自己家的鸡食盆居然是件国宝!

这件作品属于中国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是现在已知的我国最早的雕刻作品。

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

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03

司母戊鼎

这个排名第三的司母戊大鼎,相信许多人耳熟能详,可谓大名鼎鼎,论名气要比前两位大很多,许多人在历史课本上见到过。

司母戊鼎,后称后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它还曾经历过从“司母戊鼎”到“后母戊鼎”的改名风波。

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此鼎大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形制雄伟,全重.84千克,高厘米、口长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04

西周利簋

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利簋。

此盘自道光年间出土后曾被当地农人用以喂马,解放后刘肃献给国家。

利簋,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

其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其腹内底部的铭文更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05

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的身世很是曲折。

公元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出土后便被贩卖至文物市场,几经易手,持有者从商贾到当朝官员,最后由潘祖荫收藏。

抗日战争打响后,潘家人不得已将鼎埋回土中,成功避开日军的搜查,并在解放后捐赠给国家。

鼎高.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5千克。

铭文字,记载了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06

西周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造型奇伟,酷似一个大浴缸,实际为商周时期盛水器。

长.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3千克。

盘内底部有铭文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07

六龙三凤冠

年北京市昌平县明神宗万历帝定陵。

凤冠上的凤凰正是用翠鸟毛粘贴而成,龙则是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于是形成了金龙升腾奔跃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飞翔在珠宝花叶之中的景象。

六龙三凤冠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径约20厘米,冠顶饰有三龙,中层为三只翠凤,其余三龙则装饰在冠后中层位置。整个凤冠,共嵌红宝石71块,蓝宝石57块,珍珠颗。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08

商嵌绿松石象牙杯

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商晚期。

高30.5厘米,口径11.2厘米,口壁厚0.1厘米。

这件象牙杯,因料造型,颇具匠心。

牙质作米黄色,杯身嵌有绿松石。杯身用中空的象牙根段制成,采用了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手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显示了古代匠人的工艺才能,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增添了新的光辉。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9

晋侯苏钟

比起声闻中外的曾侯乙编钟,晋侯苏编钟简陋得多,音律太差,铭文亦少,制作更不精良。但要知道晋侯苏编钟比让人叹为观止的曾侯乙编钟早出四百年左右。

在那个时代,后来赠送曾国编钟的楚国,无论从音乐还是音乐设备来说,根本无法与晋国相比。

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

年初,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10

西周大克鼎

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

西周大克鼎是西周时代极为重要的青铜器,也是历见著录、流传有绪、众所周知的重器,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

鼎腹内壁上铭文共28行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职官、礼仪、土地制度等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铭文中的年号,对于历史学家准确确定西周时期的历史年代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11

太保鼎

传清道光间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西周初期。

通高50.7厘米,造型优美独特,铸造工艺精湛,方形二直耳,腹内有“太保铸”三字,此太保系辅佐周成王的召公奭。

该鼎历经李宗岱、丁麐年、徐世昌等名家收藏,是享誉海内外的青铜重器,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堪称国之瑰宝。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12

朱漆碗

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食器。

口径9.2-10.6厘米,由一块木头镟挖而成,因壁厚而显得较为笨拙,口部的残缺更标示出岁月的沧桑。

外壁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微有光泽,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生漆。

朱漆碗的发现,说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独特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使几千年前的木质器具保存下来,我们才有缘得见这件貌不惊人却身价不凡的木碗。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13

玉琮王

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新石器时代。

高8.8厘米射径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

这件玉琮重约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

它的形状内圆外方,中间为圆孔。专家们推测,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

这件玉琮的制作,技术高超,可称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

现藏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

14

水晶杯

年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

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酷似今天我们使用的玻璃杯,常常让人迷惑,以为真的有穿越事件发生。经过专家鉴定,这个杯子是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作而成。

它不仅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就其制作技巧与工艺水平而论,实令人惊叹,堪为无与伦比的珍品。

现珍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15

铜禁

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春秋中期。

通高28.8厘米器身长厘米,宽46厘米,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云纹铜禁主要用作尊、卣、壶类酒器的器座。铜禁在传世器和考古中都很少发现,而此件云纹铜禁可算得上是禁类青铜器中的精品。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16

莲鹤铜方壶

年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大墓出土,春秋中期,盛酒或盛水器。

通高厘米,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

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17

齐王墓青铜方镜

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西汉时期。

镜长.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

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

现藏于山东省淄博博物馆。

18

铸客大铜鼎

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战国时期。

通高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厘米,足高67厘米,重约公斤。

鼎口平沿刻铭文12字,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二字,故依惯例以开始二字名之,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堪称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19

漆木屐

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三国时期吴。

在朱然墓漆木屐没有出土以前,一般认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发明的,通过朱然墓漆木屐的发现,证明木屐是在中国通过唐文化东传到日本,最后被日本逐渐使用。

漆木屐,木胎,一对,屐板基本呈椭圆形。趾部有一穿孔,根部有二穿孔,为系绊带所用,绊带均朽不存。

这个漆木屐和现在的木屐样子差不多,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它距今多年,当年在日本展出时候还引起了轰动。

由此也可看出,早在多年前的三国时代,中日之间就有了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20

朱然墓贵族生活图漆盘

年6月安徽马鞍山市雨山乡,盛食器,三国时期吴。

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盘内壁及底髹红漆,外壁及底髹黑红漆,内外颜色有区别。

漆盘内的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面为宴宾图;下面为出游图;中间部分又包括三个画面:右侧为驯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

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21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年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北魏时期。

漆屏风用木板制成,每块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

这件屏风不但在当时属于上品,在现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难得的精品。

与屏风同出的还有四个石雕屏趺,当初是插立屏风用的,屏趺雕刻极精,但内容与屏风画没有联系,均与佛教有关,说明当时北魏佛教十分兴盛。

现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22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年发掘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王郭村的北齐墓室。

壁画共71幅,位于墓道西壁中栏、作长卷式展开,总面积.55平方米。

此外壁画融合了外来艺术成分,丰富了民族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突出体现了单线勾勒、重彩填染的中国传统绘画特点,同时延续了汉代墓室壁画、汉代帛画所流行的天上、人间、地下的表现程式,布局和内容又受当时盛行的寺观壁画的影响,包含着南北朝晚期佛教思想因素。

其技艺的精湛和涉猎事物的浩繁,是衡量北齐绘画发展水准,研究北齐音乐、服饰、内廷、丧葬等礼仪制度的重要例证;亦是北朝中原地区壁画艺术的卓越代表。

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23

涅盘变相碑

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属武周。

石雕碑高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原为山西猗氏(今临猗)县大云寺遗物,寺宇早毁,碑于年移入山西省博物馆陈列。

24

常阳太尊石像

山西省运城盐湖区安邑镇道观遗物,属唐代。

像高厘米,以白石雕造,形象丰颐,神态和穆。

右手持扇,左手扶几,盘坐于长方石座上。

座的四面刻有铭文及供养人姓名。

现藏于山西省艺术博物馆。

25

大玉戈

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商代前期。

玉质仪仗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堪称“玉戈之王”。

大玉戈是礼玉中的精品,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样的玉器只有在高级别的贵族墓葬中才能见到。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26

曾侯乙编钟

年出自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战国早期文物。

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共65枚。

钟上有错金铭文,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

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27

曾侯乙墓外棺

年由湖北省博物馆主持发掘。

其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最具特色。

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

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28

曾侯乙青铜尊盘

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酒器。

尊盘装饰繁缛,工艺精巧,堪称极品。尤其是镂空装饰多层相扣,表层纹饰互不连接,由内层铜梗支撑,内层同梗又分层联结镂空铸铜技术,楚文明伟大得不得了!

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尊和盘均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29

彩漆木雕小座屏

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战国。

此座屏为木质,通高15、长51、座宽12、屏厚3厘米,周身髹黑漆,用朱红、灰绿、金、银等色漆彩绘。

外框长方形,其中透雕和浮雕了五十一只动物,包括大蟒二十条,小蛇十七条,蛙二只,鹿、凤、雀各四只。

特别是左右两只鸷鸟各衔蛇两条,我们可以想像在乌嘴下挣扎的蛇是如何丑陋,但这两条蛇都盘成对称的花结,委婉自由、玲珑剔透,是座屏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这件座屏在艺术上极为成功,历来被艺术史家看成是楚国漆工艺品的代表作。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30

女神像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女神庙主室西出土,新石器晚期。

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

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建筑,南北十八米余,东西宽近七米。

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头、肩、手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

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

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1

鸭形玻璃注

年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北燕。

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

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

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

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

读者或许会有疑问,五胡十六国的时代,中国并不能生产玻璃,难道真的是“穿越者”带回去的?

其实,它是东罗马生产的钠钙玻璃,经由丝绸之路到中国,是中外贸易交流的见证,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32

青铜神树

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商代。

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干高厘米、通高厘米,由于最上端的部件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

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三山相连状,山上亦有云气纹。

这株铸造于年前的青铜神树,极为壮观,真可算是独树一帜,举世无双。

从造型来看,该青铜神树应是代表东方的神木“扶桑”。

现藏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剩下的32件,等到下次再继续介绍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fz/12589.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