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我们知道,在人类中,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女性更短。在动物界的大量其他物种中,寿命的性别差异同样存在。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现象?现在,一项研究首次探索了性染色体形态和寿命的关系。
撰文
戚译引
来源
科研圈(ID:keyanquan)
寿命与性别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仅人类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女性要短,这一规律也适用于其他许多物种。以北方人厨房中常见的德国小蠊(Blattellagermanica)为例,雌性的寿命足足比雄性要长77%。最近一项研究发现,这一规律可能和性染色体的构成和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这项研究于3月4日在BiologyLetters发表。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团队对比了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中的个不同物种的寿命数据,发现拥有相同性染色体的性别寿命更长,差异平均达到17.6%。不过这一差异还受到性别的影响。虽然对一些物种来说雄性是具有相同性染色体的一方,并且寿命更长,但它们所占优势仍然较小。
“无保护的X染色体”
我们知道对于人类而言,女性有相同的性染色体(XX),男性有不同的性染色体(XY),这套XY性别决定系统也适用于大多数哺乳动物。而许多鸟类、爬行动物、鱼类和昆虫采用ZW性别决定系统,其中雄性拥有相同性染色体(ZZ),雌性有不同的性染色体(ZW)。
无论性染色体如何分配,拥有一对相同性染色体的称为同配性别(homogameticsex),拥有不同染色体的称为异配性别(heterogameticsex)。有证据表明,同配性别可能更容易抵御有害突变的影响,因为如果X或Z染色体上出现了有害的突变,它在异配性别中更容易得到表达。以人类红绿色盲为例,这种疾病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导致,因此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
图片来源:Pixabay
根据这些现象,有人提出了“无保护的X染色体”假说(unguardedXhypothesis),认为异配性别更容易产生不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例如鸟类中往往是雄性拥有艳丽的羽毛,而雌鸟相貌平平无奇。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团队希望在不同物种身上检验这一假说,探索异配性别的寿命是否比同配性别要短。
17.6%的差异
研究团队从大量论文、书籍和网络数据库中提取了不同物种的性染色体和寿命信息。由于研究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fz/5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