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以下简称《搭》)与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课文《翠鸟》(以下简称《翠》)与都是状物抒情类的散文。两篇文章皆描绘了翠鸟外形、动作方面的特点,抒发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但是,两篇文章在写作方式以及文本呈现上不尽相同。如果带领学生比较阅读,会体会不一样的文字乐趣。
一.描写方式不同。
《翠》文先总写翠鸟颜色非常鲜艳,接着依次描写了其头、背、腹部位的颜色,并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进行描绘,层次分明,生动传神。《搭》文对翠鸟外形的描写显得简单、随性,作者只是用了“彩色的”“翠绿的”“一些蓝色”这些概括性的词语。其语言朴实,近乎口语。如果说《翠》文的描写是一幅工笔画,《搭》文则更像是一幅写意画。在描写动作方面,《翠》文中的“蹬开”“叼起”“飞走”等连续的动词,显得更准确凝练。《搭》文中的“冲进”“飞起”“衔着”“吞下”几个动词的使用显得有点粗线条,语言也较为平实。
二.观察方式不同。
根据文字所呈现的情景,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作者的观察方式。《翠》文应该是作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再进行集中描写的,是属于有意识地观察。可能是因为在多个地点进行观察的缘故,所以作者并没有交代其观察的地点。《搭》文的观察则属于一种“偶遇”——“我”是在去往乡下外祖父家的小船上看到这只鸟儿的。没多久,鸟儿也就飞走了。因为留给作者的观察时间也并不多,所以这样的观察是即兴的。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有意交代了其观察的地点,描绘了当时船上的情景——“天下着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用意呢?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闲适、宁静又充满诗意的环境实际渲染了作者的恬静、惬意的心境,仿佛要把人带进那美妙的境界里。同时,船是动态的,而小鸟则安静不动地停在船头。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翠鸟的静态美,具有更为强烈的整体画面感。
三.抒情方式不同。
《翠》文通过老渔翁的话“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交朋友的呀!”引发反思,启发孩子们要爱护小鸟的情感。这样的抒情具有一定的说教意味。《搭》文通过一系列的疑问——“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去与翠鸟进行对话。而等到看到翠鸟冲进水里,进行捕鱼时,才淡淡地说:“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文章就此戛然而止,留下了一定的遐想空间,更富有童趣。
纵观两篇课文,《翠》文在描写上更胜一筹,呈现出文本的外在之美。但在意境的营造上,《搭》文则借景抒情,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如果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翠》文可作为状物的样本,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提供给教师一种强烈的“教学文体”的视野。文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式也值得推广与学习。《搭》文则指向于与人对自然的真实观察,可以教给儿童一种更贴近于“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
作者简介
小宝老师,安徽和县人,语文一级教师,作家
小宝:谁知道哪朵云彩会下雨?谁知道水中哪条鱼儿会寂寞?我愿意倾听彩云降下甘霖的欢悦,我更想以快乐的心情陪伴每一条孤独的鱼儿。
编后《翠鸟》算是一篇年代久远的文章了,我开始教书的时候,就带着学生学了。今天读来,仍然是那么生动、亲切。《搭船的鸟》是相对较新的,对于学生也是新的,但对于老师来说,自然会联想到老教材。
小宝老师也一位作家,所以对文字和表达有着很强的敏感,他的联想,是一次比较性的学习和思考。在对比中,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理解教材,发掘教学的生长点,为学生的读写协调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
另外,我也有一点看法:从教学角度看,《翠鸟》课后的主导性练习要比《搭船的鸟》设计更科学一些。“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特别喜欢翠鸟”,引领阅读和思考更具有指向性。而《搭》的“对哪些事物做了观察”,则是为了单元目标而讨论,不能触及文章中的主题和情趣。如果我把两篇都推给学生阅读,只要《翠鸟》的那个问题就够了。
怎样,你喜欢我们这样的探讨吗?也期待着您的来稿哦!
好好教师
附1:《搭船的鸟》课文[人教版部编本第五册]
附2:《翠鸟》课文[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
注:1、本文插图均取自网络,感谢插画作者的艺术创作。
2、课文图片取自“老百晓在线”,推荐您去那里学语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fz/5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