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翠鸟 > 翠鸟的天敌 > 华艺国际北京首拍画坛独步自然生趣齐
当前位置: 翠鸟 > 翠鸟的天敌 > 华艺国际北京首拍画坛独步自然生趣齐
华艺国际(北京)首季拍卖会
预展时间:10月13-15日
拍卖时间:10月15-16日
展拍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L1-3
齐白石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之一,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画传承创新的一代巨匠。可以说,齐白石的艺术极具浓厚的乡土风情和天真烂漫的童真趣味,他擅长把生活中的素材巧妙的融入文人画的趣味之中,在“雅”和“俗”之间发挥到 ,创造出天真烂漫又意境深远的艺术作品。此外,其在诗、书、画、印四个方面的造诣也极高。不言而喻,他的绘画实践总是伴随着探索革新,他总是在学习与借鉴中不断地消化吸收,并创作出 的艺术作品。时值华艺国际北京首拍,“大美——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亦集中呈现白石翁花木、蔬果、禽鸟、山水、虫草精作杰构,可一观巨匠绘事之成就。
齐白石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齐白石
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五十七岁白石老人自记
Lot27
齐白石百卉争艳十开
册页设色纸本
28×45cm×10
华艺国际(北京)首季拍卖会拍品
注:此作品为G20杭州峰会主会场陈设作品,并拥有峰会颁发的证书。
出版:
1.《当代名家中国画全集——齐白石》P21、22,古吴轩出版社,年。
2.《齐白石全集》(第二卷)P、、,湖南美术出版社,年。
3.《齐白石绘画作品图录》上卷P,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4.《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P68,保利艺术博物馆,年。
5.《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当代书画卷一》P—P,故宫出版社,年。
6.《齐白石全集2绘画》P、、,湖南美术出版社,年5月。
7.《国风——中国近现代艺术珍选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8.《国风——杭州G20峰会主会场入选作品与近现代当代作品选》系列纪念邮票,中国邮政。
9.《中国收藏》P,中国收藏杂志社,年8月。
10.《当代艺术新闻》NO.,P52,华艺文化。
11.《美术报》第33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白石翁之册页是其绘画创作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从中亦可知其绘事发展之路径。其册页早期脱胎于八大山人腕底,尝以秋虫表现冷逸之情怀,及至后期渐形成富有自然意趣之蔬果花卉之形象,实可堪为“闲花野草几笔墨,一尺之间见乾坤”。本册约成于年,白石翁正处于“衰年变法”风格进一步纯熟之时,墨色自如而至化境,书法苍茁斜欹已是大家。画笔所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佳作屡现。本册所涉画题各异,墨气淋漓,色落粲然。
《百卉争艳十开》局部
逐帧细览,白石翁写红梅两枝,其写梅乃参以青藤、八大、金冬心、黄慎、郑板桥、李复堂、吴昌硕等诸家笔法,曾叹“画梅秀劲独杨补之,奇特独尹和伯,苍老独吴缶庐,此三君皆绝伦,吾别无道路可行矣”,后其将大写意画法与记忆中梅花的自然之态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风格强悍的梅花之法,即如此幅。画中两梅枝以力透纸背的金石笔法写出,以浓淡区分前后层次,遒劲有力;梅花以朱砂写就,没骨其瓣,勾勒其蕊,整幅以书法笔意将梅花的枝干与花瓣串联起来,笔力雄劲,色彩鲜艳,更显梅花之傲骨气节。
《百卉争艳十开》局部
及见利柿数个,厚色鲜艳,藏于枝后,可见白石构图立意之巧思,枝以双色渴笔出,叶以湿笔铺底,其上叶脉疾出,即知画家技艺纯熟,已了然于胸。
《百卉争艳十开》局部
枇杷为白石擅写之题,一枝枇杷从左下角斜势而出,将画面分割成上下两个三角形,果以藤黄点染,饱满鲜亮,满缀于枝,叶以浓淡墨色勾勒,更烘托出枇杷的生机。
《百卉争艳十开》局部
白石老人写鸢尾不多见,此帧鸢尾之花、叶皆以淡色写出,又以浓淡之墨笔勾勒花萼与叶,用笔松匀,苍润有加,亦见画家悠然之情态。
《百卉争艳十开》局部
白石极爱写葡萄,诚如此幅所见,蓬勃而生的葡萄叶间,穿插着龙蛇般蜿蜒曲折的葡萄藤,藤叶以书法入画,如行草般纵横挥写,一任自然,墨渖淋漓。数串成熟饱满的紫色葡萄,以没骨法写就,又以鹅黄、曙红点染而出,从葡萄藤蔓上直直垂下,笔致写意却又晶莹如生。
《百卉争艳十开》局部
及见此册页中牡丹之国色绝艳,牡丹花纯以红色点染,变化丰富而不单调,艳而不俗,饱满生动,枝叶用墨浓淡结合,大笔寥寥,每瓣每叶的形态处理都极有章法,或向或背、或张或伏、或显或隐、或枯或润,各不相类而变化万千,而枝叶繁茂之态跃然纸上,寥寥数笔,生机盎然喷薄而出纸外,此乃为白石“红花墨叶”之典型。
及览是幅水仙,则感风韵清隽;至翠叶朱菊,浓华秋荣,艳若晚霞。
《百卉争艳十开》局部
又至朝颜花与叶之位置经营极具新意,藤蔓交错缠绕,花以没骨概写,淋漓渗化,水墨之趣盎然。
《百卉争艳十开》局部
再至天竺,画家以淡墨绘叶、以朱砂绘果实,兼以墨色点缀。
《百卉争艳十开》局部
通览此册,皆其数十年来惯写题材,信手写来,不见老笔纷披,却是老人各种情感之自然流露。白石老人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自谓“五十岁之后之画,冷逸如雪个”,由此基础上自出新意,变通画法,将传统文人画中对“平淡”、“雅致”的无我之境的追求,转向个性张扬,风格浓烈的个人意趣。又在其中掺杂入近代以来绘画艺术世俗化、平民化的审美趣味,宁拙毋媚,宁脏毋净,成就所谓“衰年变法”。终于一扫传统文人画之羸弱萧索,创造大化生机,洋溢着生活烂漫情趣的国画新境。此套《百卉争艳册》便是白石老人在变法期间所绘就的珍奇之作,丕显珍贵。
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古人以正月初一为岁之“朝”,是日案头必定要有花果,如此便是“岁朝清供”。“清供”又称“清玩”,由佛前供花发展而来,初由香花蔬果替代告朔之牛羊,而后发展成为包括金石、书画、古器、盆景在内,一切可供案头赏玩的文雅物品的统称。如是“岁朝”,便是为了来年红红火火、平安喜乐,在寒冬时节也沾些春意。
Lot26
齐白石岁朝图
立轴设色纸本
×34cm
华艺国际(北京)首季拍卖会拍品
注:霍宗杰先生旧藏。
出版:
1.《齐白石画海外藏珍》p,荣宝斋香港有限公司,年。
2.《齐白石全集》(第六卷)P59,湖南美术出版社,年。
3.《齐白石全集6绘画》P59,图版55,湖南美术出版社,年5月。
岁朝题材之作从宋代皇宫中兴起,本以描绘冬天不易见之花卉、树木为主;明清时期画家们又以佛教五供器为辅入画;及至近代,生活化的“俗”题材慢慢走入文人笔下,逐渐形成了世俗化的、更加多彩的艺术情趣,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率风气为先,将鞭炮、茶壶等纳入其中,以示大年新春之喜。
齐白石《岁朝图》局部
齐白石出身传统,来源于民间,其绘画选材突破了民间绘画与文人画、院派画之间的森严界限,将富有生活气息的民间艺术情趣融进文人画中,其“余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一一画之”之语正是此意。
齐白石《岁朝图》局部
白石老人腕底之岁朝题材常常出现灯笼与鞭炮,从中可见年节的喜庆氛围和孩子气的朴实美感,以及大朵的瓶花牡丹,或红或粉,极具世俗情致。除了绘画对象选择的独特之处,齐白石笔下的岁朝题材之作还有另一个特点,便是大面积运用红色或粉色。白石翁一方面吸收近代新文人画大写意并赋彩的新风,同时又从民间艺术的用色理念中汲取营养,追求色彩饱满、炽烈,画面效果夸张、鲜活,这种将民间艺术与文人画嫁接的艺术形态,摆脱了传统之“雅”的固有模式。在其画面中铺陈着大面积高饱和度的红色、粉色,极富视觉冲击力,一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年节喜气扑面而来,一改传统文人画萧疏伤感之气,充满了民间艺术吉祥喜庆、生机勃发的审美情感。
齐白石《岁朝图》局部
此《岁朝图》即为白石老人以节庆之物入画的精品之作,属其晚年之作。图中以红为主色调,寥寥数笔勾勒出平常人家里除夕用的什物,大红灯笼、红色的炮竹、瓶花、酒杯酒壶等等,所有这些物象造型简练质朴,用笔老辣拙趣,用墨酣畅淋漓,赋色上鲜艳泼辣,多用洋红,明快浑厚,同时构图奇钵不落旧蹊,营造出温馨喜悦的生活气氛,雅俗共赏。大红宫灯和鞭炮洋溢着喜气,酒盅亦显团聚之美意,花瓶牡丹寓意着平安富贵,内容丰富、构图精巧、清新秀丽,画家在色彩的处理上提高了物体的明度,但仍能看出笔墨的灵巧多变,整体色彩对比协调,可见白石于此幅之用心。
齐白石把前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融入创作,其画以文人画为根基,开掘民间传统,探讨雅俗结合,为传统花鸟画注入了蓬勃生机“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其独特的画风将“岁朝清供”这种本身便同时具有“雅”与“俗”两种特质的绘画题材发挥到了 。于是幅《岁朝图》中,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市井俗人都能够欣赏白石之画,并从其作品中获得共鸣,可谓展卷神交,而知白石造诣,实为白石翁艺术纯熟时期之难得佳构。
lot22
齐白石芙蓉鸳鸯
立轴设色纸本
×34cm
华艺国际(北京)首季拍卖会拍品
出版:
1.《齐白石作品珍藏卷续》P,年11月 版,湖南美术出版社
2.《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书画选》P86,年9月 版,人民美术出版社
3.《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P40,年保利艺术博物馆出版。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保利艺术博物馆,年10月7日——10月18日。
齐白石艺术领域涉猎之广,题材广泛,尤以画禽鸟动物著称于世。在我们所见到的作品中就有:八哥、麻雀、翠鸟、绶带、画眉、孔雀、鸽子、黄鹂、喜鹊、老鼠、松鼠、松鹰、鸳鸯等40余种,而以芙蓉、鸳鸯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是白石老人所爱之作。
齐白石《芙蓉鸳鸯》局部
此幅《芙蓉鸳鸯》作于齐白石定居北京后的第七年,此时齐白石正处于“衰年变法”时期,逐步形成个人艺术面貌。画面下部以大写意技法绘芙蓉枝叶,又以小工笔勾勒芙蓉花朵与花蕾;上部则用墨色写出一对戏水鸳鸯,神情毕肖,栩栩如生。最妙的自是鸳鸯的点睛,有徐青藤的影子。
《芙蓉鸳鸯》局部
芙蓉为湖南特产,所谓“芙蓉国”也。齐白石有诗云:“五里新荷田上路,百梅祠到杏花村”,说的是他因家里添了好多人口,就租了莲花寨下的梅公祠居住,与夫人常经过荷塘回家看望祖母和父亲母亲,塘边行走,一路香风,沁人心脾。梅公祠边一到冬天盛开的梅花和一到夏天绽放的荷花,都成为白石老人笔下常见的绘画题材。白石此幅,一方面有思乡怀远之意,一方面又以芙蓉寓意夫荣妻贵,以鸳鸯象征夫妻恩爱,既浪漫又庄重,既写实又寓意,于中可见深情。
lot23
齐白石南瓜
镜框设色纸本
×33cm
华艺国际(北京)首季拍卖会拍品
出版:《中国近代绘画の巨匠——永远の吴昌硕と齐白石》日本出版。
齐白石从湖南湘潭的一名雕花木匠成为闻名世界的伟大艺术家,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其中,勤奋和机遇必不可少。齐白石57岁选择定居北京,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北京,他卖画治印,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文化名人相过从。他接受了陈师曾的建议,进行衰年变法,摒弃原有的纯文人画法,把“民间味”融入文人画,开“红花墨叶”一派,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齐白石《南瓜图》局部
齐白石的“民间味”不仅在表现方法上,其入画的题材也是民间寻常之物,《南瓜图》即为一例。南瓜是经常出现在老百姓餐桌上的瓜菜,它甘甜可口,营养价值丰富,在夏秋成熟之际,色泽金黄,个头硕大,能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
齐白石《南瓜图》局部
《南瓜图》将日常所见之景进行了艺术提炼,取纵向构图,熟透了呈暗红色的南瓜上下排列,瓜藤瓜蔓自上而下缠绕穿插其间,深深浅浅不同色泽的大片瓜叶满布画面,使人感受到一种茁壮的生机和生命力。画图笔墨饱满酣畅,布局构图非常讲究,是齐白石成功变法之后的代表作。
齐白石的创作大多源自他的生活经验,他善于在简单的生活中发现美,更善于将自己的经验化作艺术的想象和视觉图像。他以自然万物入画,汲古出新,艺术语言臻于凝练,充满天真童趣,在“似与不似之间”一改二十世纪中国画的面貌。
lot24
齐白石四季清兴
立轴设色纸本
×33cm×4
华艺国际(北京)首季拍卖会拍品
出版:
1.《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现代书画卷号,P-,故宫出版社年。
2.《世纪丹青—吴昌硕?齐白石绘画集》P-,荣宝斋出版社,年11月。
展览:
1.“承古融今星汉灿烂——中国嘉德艺术品拍卖20年精品回顾展”,年11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
2.“世纪丹青—吴昌硕?齐白石绘画展”,荣宝斋、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主办,.11.18-26,北京荣宝斋大厦。
四屏所见皆是白石老人的熟稔之物:雁来红俏,取欣欣向荣之势;三色秋菊,取菊顺延年之瑞;荷花鸳鸯,取幸福美满之意;灵舞紫藤,取繁茂吉祥之兆。虽只是生活中常见之景致事物,然其极简而精湛的笔触充满丰富的寓意,令人感觉画外有画,或外淡内真,或俗中蕴雅,或醇厚浓郁,或天真烂漫,精彩绝伦而题材丰富,殊为难得。
齐白石《四季清兴》局部
雁来红又名“老来红”、“老少年”,历代入画者并不多见,而将雁来红表现出牡丹一样的富贵气质,乃白石首创。白石晚年尤爱画雁来红,一则与其乡愁有关,其心心念念的星塘老屋旁就长满了雁来红;另一方面也与其晚年身体强健,享有盛名不无关系,“老来红”亦含自喻之意。此帧数株雁来红以朱砂写出,淡色表现叶片的润泽,重色勾出叶片的筋脉,红而不艳。每叶的形态处理都极有章法,或向或背、或张或伏、或显或隐、或枯或润,各不相类而变化万千,枝叶繁茂之态跃然纸上。
齐白石《四季清兴》局部
两只蛐蛐置于花丛下,取爬行状,打破雁来红垂直构图的单调感,造成空间分割上的趣味。其以极细的笔法勾勒,比例准确,触须前探,后肢一屈一伸,动态十足,静观之,则似鸣声入耳,妙趣横生。
齐白石《四季清兴》局部
《三色秋菊》画红、黄、白三色菊花六朵,并翠叶。白石老人晚期多以大写意笔法绘秋菊,其花卉多脱略形迹,离形而以神会求似。观此屏,构图上参差错落,其中五朵菊花皆簇拥于画面中上方,惟一朵红菊在下方自右向左延展,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可谓独具匠心。
齐白石《四季清兴》局部
其作菊 特点在于茎叶之描绘,以法书之姿行于纸上,极具动态。用笔雄浑健拔,骨肉兼得;用墨滋润淋漓,浓淡相宜;用色浓艳泼辣,色彩飞扬。画风率真自然,拙中寓巧,古意盎然。
齐白石《四季清兴》局部
“衰年变法”后的齐白石自创“红花墨叶”大写意花鸟画风格,在作画的美学里,负载着红与黑的对比,将底蕴深厚的文人画与热烈明快的民间审美观念相容并蓄。
齐白石《四季清兴》局部
《荷花鸳鸯》即是个中代表,全作笔墨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形成红黑、浓淡、干枯对比鲜明的视觉张力。画荷叶笔势重壮,痛快淋漓;枝茎则笔笔清楚,绝不拖泥带水;花叶勾筋及茎上点厾又处理得十分谨细;叶间露出两朵娇艳欲滴的红荷,仿佛翠盖遮护的美人,临风微微摇曳,正所谓“笔墨重大,形神极工”,肆意中见精微,耐人咀嚼。荷叶下的一双鸳鸯并排而游,亲密温馨,身上羽毛艳丽醒目,美轮美奂,十分传神。
齐白石《四季清兴》局部
《紫藤》画面构图丰富饱满,花簇垂垂如璎珞珠串,色彩明快,藤枝前后穿插,与花簇交叠掩映,浓淡墨韵与轻柔色调相间,见墨彩相融的调协效果。白石老人用笔熟练,举重若轻,枝干游走尽曲折蜿蜒之致,直如笔锋的提顿转折,极具书法的韵味。其游走的轨迹,了无拘滞,似笔随意动,行止有度,非经千锤百炼,不能达到此乱中有序的境界!画作用笔重拙而轻灵,力度与情趣兼具,饶有金石之气,意境生动,观之如身临其境,若有清香萦绕,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
齐白石《四季清兴》局部
白石老人平生写画无数,但鲜作四屏。好其画又欲得四屏者,均须经多方搜集题材、尺幅、年份及水准相若者方可成套,往往费时耗力,且出重资,殊非易事。此四屏即为原藏者经年累月所得,件件精彩,重新付装,宛如原配,故弥足珍贵矣!
三十年代初正值齐白石身体强健、气力弥满的时期,故四屏落笔皆坚实爽利,笔墨造化之神奇,状物敷彩之精湛,均登峰造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后绘画的气魄,诚然大家手笔也。
在白石老人一生的艺术创作中,大写意花鸟画占据着主要地位且传颂度高,实际上其山水画相较于花鸟画,则更早成熟且形成自家面貌,是其绘画品类中格调 的一种。画家本人亦非常自信,吴昌硕于年亲自为齐白石手书的画润中写道:“山水加倍”。山水画之于齐白石,是他艺术生涯演变的重要脉络与见证,更具有革新性和创造力。
Lot25
齐白石借山图二帧
镜框设色纸本
34×45cm×2
华艺国际(北京)首季拍卖会拍品
《滕王阁》出版:《齐白石作品选集》第64图,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年至年间,齐白石“五出五归”,八年中游历了西安、江西、两广等地,在饱览祖国名山大川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画材,目见到各地文人收藏的历代名家书画,使其摆脱了山水程式化的束缚,这是齐白石山水画创作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
齐白石写生图稿
年,齐白石根据多年游历的写生画稿,精心创制了一套《借山图》册页(现藏北京画院)。此作完全看不出临摹的痕迹,而是将所见真山真水进行剪裁和提炼,用非常独特的方法表现出来。何谓借山?白石先生以为“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见者,或耳之所闻者,吾皆欲借之,所借非一处也……皆中国风景,为山水写照。”即以具体的山川物象作为艺术创造的客体来源,又不囿于自然。
齐白石寄园日记
齐白石的《借山图册》是齐氏山水自成一格的肇始之作,在其艺术生涯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陈师曾看了《借山图》后曾对胡佩衡说:“齐白石的《借山图》,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画家能画得出来的。”
《借山图》前后有数本,此次呈现的《竹霞洞》和《滕王阁》从画面风格和落款笔墨上判断,应是齐白石衰年变法后所作,整体画面极尽简括之能事,这种形式全然不同于讲究形式和笔墨趣味的“四王”传统。
《借山图》局部
《竹霞洞》是白石老人借山馆附近之一景。据白石老人自述,他在光绪二十六年(年)38岁时为一位江西盐商画了一幅南岳全图,作为这位大财主的游山纪念,六尺中堂12幅。盐商特别满意,送润笔两银子,用这笔巨款,白石就典住了梅花祠,这比他星斗塘的老屋宽敞多了,白石将梅花祠改名百梅书屋,又在祠内的空地盖了一间书房,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借山吟馆”。后来去掉“吟”字而只署“借山馆”,至年典住期满,白石在此住7年。在白石老人后来的山水画中这是一个较多的画题。
《借山图》局部
《滕王阁》是齐白石山水画中大胆剪裁的 典范之作。年,齐白石与张仲飏随侍王湘绮往游江西,过九江,游庐山,在南昌住了近半年,常游滕王阁,对其结构形态当十分熟悉。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中 的建筑,齐白石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将滕王阁放在画面最下端,只画出两层屋檐,而且还作倾斜状,旁边的附属建筑甚至只露出一点屋顶,整座建筑似乎将被滔滔江水淹灭。不仅如此,齐白石还在画面的上方描绘一排如墙的巨石直插江中,与下方的楼阁形成一强一弱的鲜明对比。 ,他巧妙地在江中随意描绘几段沙渚,上面点缀数株高高低低的树木,既完美地分隔了画面,又成为激越乐章中几个宛转的音节,轻松调节了紧张的气氛,令人拍案叫绝。
《借山图》突出体现了“借山老人”齐白石对现实山水的真实感受,并且为表达这种感受勇于寻求形式语言上的突破,可以说这是齐老山水面貌的重要代表。是他游历山川各地,面对大自然的锦绣江山而心生感慨的精心力作。
扫码查看华艺国际北京首拍电子图录
滑动查看华艺国际联系方式
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
客户86--
客户投诉:86--
媒体公关:86--
财务结算:86--
联系邮箱:hollysgz
infore.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fz/6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