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翠鸟 > 翠鸟的天敌 > 阿库纳玛塔塔肯尼亚体验真实版狮子王
当前位置: 翠鸟 > 翠鸟的天敌 > 阿库纳玛塔塔肯尼亚体验真实版狮子王
3D版的《狮子王》唤起的不仅是我们对于当年动画片的回忆,更是对非洲这片土地的向往。事实上,这部新版的电影也在非洲多个地方取景,然后用3D技术呈现出最“真实”的非洲。我们的读者三金,于去年8月完成了一家人的肯尼亚旅行,体验了一把真实版的《狮子王》。
我们用几分钟的时间,决定了一趟梦想中的非洲之旅。一阵紧锣密鼓的行前准备之后,一家人终于踏上了前往内罗毕的旅途。
程
EthiopianAirlines
北京-内罗毕
北京没有直飞内罗毕的航班,我们搭乘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航机经亚的斯亚贝巴转机到内罗毕。亚的斯亚贝巴宝莱机场很小,国内 线城市机场的规模。
终于到了内罗毕,进酒店天色已晚,当地地陪导游反复叮嘱不要外出。.
第二程
内罗毕-安博塞利
安博塞利是肯尼亚与坦桑尼亚交界的边境城市,干旱、贫穷、荒无人烟。但是就在这里,几乎可以看到非洲所有的地理之最。
Amboseli
吃过早饭,我们一家四口和另一家母女组合分在一辆车上,这辆窗户上标有NationalGeography的绿色陆地巡洋舰陪伴了我们在肯尼亚的整个行程,在各种有路无路,狼烟四起的窄道上奔驰,连同司机大哥一起和我们结下深厚友谊。
内罗毕-安博塞利车程时间约5小时。行驶4个小时之后,乞力马扎罗山的身影出现了。远远地看,山很高,顶部的环形火山口上覆盖着白雪,雪线很高。
终于到达位于安博塞利保护区的帐篷酒店(AmboseliKiboCampingLodge),房间是帐篷支起的大平房,分成卧室,客厅,洗手间三部分,洗手间还比较大。我们一家四口分住在隔着小路的两个帐篷里,出门时看到几匹斑马站在不远处,我居然以为他们是酒店的塑像,直到这几位飞奔起来,才恍然大悟。
吃过晚午饭,我们马上出发安博塞利。司机已经将车的顶棚支起,试了试,大人完全可以站直还有富余,小朋友则需脱鞋站在车座上才行(所以不要穿特别麻烦穿脱的鞋)。
车开过了保护区的关卡,映入眼帘的就是大片的非洲草原,或高或低的草地,因为旱季的缘故,大多呈黄绿色,茂盛的金合欢树点缀其中。一头高大的成年象独自徘徊,扇着大耳朵,还时不时甩甩大鼻子。司机马上停车,我们一车人就举起手机,相机拍照,等看到后来的景象,才幡然醒悟这是多么的大惊小怪。车沿着土路前行,在一个路口右转后,真正的动物世界就在眼前了——成群的斑马,角马,瞪羚,或卧,或跑,卷起尘土;巧克力长颈鹿(黑人司机对当地长颈鹿的叫法)踱着优雅的步子,不急不缓地前行;远处大大小小的象群忙着进餐,还有河马隐藏在远处的水塘里,露着脊背时不时发出些声响,一头狮子隐秘在草丛间伺机待发……
天色渐晚,突然前方的车停下来,接着所有的车都停了下来,原来是有一队象群,排成一排,在领头母象的带领下,“过马路,回家家”。这个象群由30多头象组成,中青幼俱全,行进速度很快,小象们穿插在大象之间,迈着小短腿,顽皮地跟着。司机热情地介绍说这个象群有一对刚出生的双胞胎。我反复观看手机上只有38秒的视频,才在大象的腿缝里艰难地辨认出两只一般大小的小家伙;还惊喜地发现一头半大的象一路淘气地甩着面条一般柔软的大鼻子,玩耍得开心极了;负责断后的大象则踱着方步,威严地走在队伍的 ……
别过归家象群,车继续行进。抬眼望,乞力马扎罗就巍然屹立在不远处草原的尽头,国王般,静静地守护着这一片净土。这一刻我仿佛置身于 的动画片《狮子王》的场景,动物们怡然自得,享受大自然的恩惠;我们心无旁骛,品味眼前的安谧——天地间你我曾经共存,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美好的呢?
第三程
NAIROBINATIONALMUSEUM
内罗毕-长颈鹿公园-肯尼亚博物馆
往返内罗毕和安博塞利的公路双向单车道,交通拥挤,尘土飞扬。
肯尼亚博物馆还是有亮点的。亮点一:早期人类骨骼化石。东非号称人类发源地,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附近一共发现了个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博物馆里陈列了诸多 化石——远至万年前的Proconsul,万年前的BlackSkull,到距今万年 的KurkanaBoy(图尔卡纳男孩)等等,完美展示人类从南方古猿,到能人,直立人,智人的进化之路。
另一个亮点是各种动物标本,看到肯尼亚国鸟——紫胸佛法僧,羽毛异常地鲜艳漂亮,她们和翠鸟同属佛法僧目,看到她们,你就不奇怪中国古人为什么用翠鸟的羽毛来‘点翠‘装饰了。这鸟的名字还让我想起《聪明的一休》中的那只鸟-“为太阳增辉的红鸡冠的唐三郎“,当年我可是看了一遍就记住了这个名字的。
第四程
内罗毕-马赛马拉
这一程我们要去马赛马拉,那个出现在各种介绍非洲野生动物纪录片里如雷贯耳的名字。
MasaiMara
内罗毕到马赛马拉约6小时车程,途经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TheGreatRiftValley)素有“地球伤疤”之称,南北走向,横亘在非洲大陆的东部,自以色列至莫桑比克,绵延公里。站在裂谷入口的观景台上,用手机全景功能拍照可以清晰地呈现出一个谷地的景象来。
进入谷地,一马平川,远处矗立的各种山峰,基本都是火山锥状,有环状的,开口状的,圆顶的,双圆顶的。大裂谷内有相对肥沃的土地和富含营养的火山灰,秋收的季节,金黄的麦浪自公路向腹地无限延伸,间或点缀着合欢树。
下车拍照时,厚厚的乌云翻滚在麦田之上,还刮起了风,颇有梵高笔下麦田的模样。谷内还有肯尼亚 的卫星接收站,据说这也是非洲 的接收站。
渐渐地,公路消失,土路开始了。大幅度的左摇右摆是常态,上蹿下跳也时不时发生。不多久,连土路都没有了,便进入了马赛人的地盘。时不时出现个小村庄,马赛人就出现在视野里了。不论是裙装的妇女,还是裤装的男士,都赤脚拖鞋,都外披着那种颜色鲜艳的马赛披风,个个细高。看到我们的车,就向我们挥手,小孩子还会跟车跑。马赛人不耕种,以畜牧为生,时不时就能看见他们的牲畜和角马、斑马们一起吃草的和谐场面。经过1.5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了酒店(MalaRiverLodge),建在马赛河边,以铁丝防护隔开。
餐厅在河边,走到餐厅观景台才发现,原来脚下这段马拉河的堤岸是河马的休息地。在肯尼亚每年死于河马的人数最多,这个看似温和的动物,要是惹了它,基本有去无回,它的大嘴和锋利的大牙,能轻易咬断成年人的脊椎。有位香港游客晚上去河边用手机照河马宝宝,惹怒了河马妈妈,一嘴毙命。
稍作休息,我们出发马赛村。马赛人的村庄由一个个马赛人的小房子围成一个封闭式的大圆圈,设计理念和客家人的土楼很类似,团结起来力量大。没有专门的大门,其中的两个房子离得远点,入口就形成了。待我们快走到村口,一队马赛人穿着盛装,载歌载舞出来迎接。不论男女,个个瘦高,大长腿。随着这个赤脚歌舞队,我们进入了村子,发现地是软的,还凹凸不平,导游介绍说这满地都是牛粪,大家才恍然大悟那种奇怪的味道是怎么来的了。马赛人的歌简单好听,很有节奏感,随着唱两句,都会不由自主跟着他们舞动,小儿子到现在还时不时哼哼几句。
告别马赛村,我们驱车马赛马拉。马赛马拉(MaasaiMara)在当地人语言里,意思就是马赛人的地盘。车开过保护区关卡后,美丽苍茫的稀树草原就呈现在眼前,随着渐渐西下的太阳,一场寻宝活动开始了。
话说春秋有五霸,非洲则有五大(theBigFive):大象、狮子、豹子、犀牛和水牛,大家纷纷站起,睁大双眼,举起长枪短炮,寻找五大的身影。转角牛羚,白面狷羚率先进入视野中,接下来五大之一的大水牛就出现了,他们多忙着吃草,只有一只抬头和我们对望了一阵。我心心念念的猎豹出现了,他形影单只,寻了一处土坡站住,四下张望,不一会就展开流线型的身条,飞奔着远去了。幸好手快,照了很多张这只孤独的小家伙。
车开了一会,发现了一只花豹,肚子隆起,应该是只怀孕的豹妈妈。她似乎急着回家,停下来的车给她造成了困扰,她有些生气地绕着我们的车疾走,不一会她美丽的豹纹就渐渐消失在草丛中。还没从猎豹,花豹中回过神来,狮子出现了,她也是一个人。小儿子小声说:辛巴。其实辛巴(Simba)在斯瓦西里语就是狮子的意思。渐渐地夕阳染红了天边,一棵合欢树孤孤单单地站在夕阳里。时间仿佛停止,我站在车里,凝望远方,虽然没有诗歌,但心里满满的,那是实现多年梦想的餍足。
第五程
马赛马拉
今天的节目是追寻角马大迁徙的足迹。每年马赛马拉都会上演大自然奇观——举世闻名的动物大迁徙。
MasaiMara
从7月到10月,位于北方的马赛马拉因连绵的降雨而孕育出新鲜青草地,芬芳的青草气味,将万原居于南面塞伦盖蒂的角马深深吸引,他们越过坦肯边境,前赴后继地横河跨境,进入广袤的马赛马拉。为了避免看不到的失落,导游一再强调要看运气,不能强求。于是大家打包了简易的午餐,准备好一天的奋战。
清晨的马赛马拉空气格外清新,两大一小长颈鹿一家出现在前方的树丛中,角马,斑马四处都是,还在一棵树下看到三头躺着打盹的狮子。
突然间一列角马的巨型纵队进入眼帘,排列整齐,步调一致。不一会儿又出现了第二列,第三列……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所有的车都停了下来,我不由激动万分,心想这下是不是离渡河不远了。谁知这样的场面持续了近2,3个小时。就在感觉全马赛的百万角马都到齐的时候,突然一列队伍调转方向,开始撤离了,这下可好,带动了一大片。有些车辆开始打退堂鼓开走了,我们的司机依旧坚守在马拉河边耐心等待。突然不知哪头角马当机立断,吹响了冲锋号,随着 头角马奔下堤岸,一列纵队打响了渡河战役,尾随的角马们前仆后继,渡过马拉河,奋力爬上对岸,冲向新天地。由于后续车辆蜂拥而上,阻断了角马的路线,导致还有大批角马无法下河,渡河大战很快就结束。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领略了大迁徙的壮观,角马们用顽强的生命力演奏着迁徙交响曲,一代代在非洲的大草原上书写生命的壮举。
结束了一整天在马赛马拉的奔波,要返程了,我不由站起,迎着飞舞的沙尘再次凝望这片土地。即便这是我人生 一次马赛马拉之行,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第六程
NaivashaKongoniLodge
马赛马拉-奈瓦沙
离开马赛马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经过一番颠簸与周折,终于到了酒店。
这个Lodge坐落在半山腰,坡下就是奈瓦沙湖了。我们一家住在Cottage16,两室一厅的乡间别墅,实实在在的实木家具,巨大的厅,壁炉,沙发,还有一个由整张厚木板做成的大桌子,浓浓的野味。出来走走,庭院整洁,夹竹桃开得正盛。屋前屋后种了许多烛台大戟,这是一种长得树一般高的多肉植物,外观像极了一个巨型的烛台,走进细看,密密的枝干呈三棱状,这就是叫大戟的原因了。
酒店早餐后,前往奈瓦沙湖,她是肯尼亚东非大裂谷区 的淡水湖,有众多河马,水鹿,这里还是飞鸟的 ,例如鱼鹰,斑鱼狗,鹈鹕,几百种鸟类在此汇集。乘坐游船游览奈瓦沙湖是必选项目。船到湖心,热情的船夫看好时机,扔出一条小鱼,一只鱼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自半空俯冲到湖面,成功叼起小鱼。湖中有许多枯木,小船穿梭其间,别有一番滋味。
第七程
奈瓦沙-阿布戴尔
别过奈瓦沙,我们前往阿布戴尔。
Aberdare
途中司机停在一处休息,下了车,抬头看到一个画着赤道的大牌子,有当地人召乎大家围在一个装了些水的搪瓷缸子周围,他在水中放了根火柴,然后他拿了个漏斗开始往搪瓷缸子里注水,火柴顺着水流开始顺时针旋转。接下来,他拿起缸子移到不远处,重新注水,火柴改成逆时针旋转!这下大家都明白了,这是南北半球的差异。在赤道上火柴该往哪个方向转呢?黑人小哥移到一个新位置,再次注水,火柴这次一动不动。
终于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树顶酒店(TreetopsHotel)了。她坐落在阿布戴尔国家公园内,因英国女王下塌而闻名。这家酒店架在若干比邻的“大树”的上面,是个超大的树屋。酒店前面有一个水塘,据说夜暮降临时,野生动物会穿过酒店下面的支架,到水塘饮水,洗澡,舔盐,捕猎。酒店有三层,除客房外,有两处观景地,二楼的teahouse,及三楼的观景大阳台。
TeaHouse门口的墙壁上挂了有关英女王下榻的报道和照片,还有女王入住时的签名。这里提供简易下午茶,窗外水塘边的景色才是看点。
我们找了个靠窗的桌子就坐,过了一会儿,象群出现了,7只大象和3只小象,其中有两头大象不论走到哪里都总是将那头最小的宝宝象夹在中间。大象们饮水,啃土舔盐,吃喝正欢。一头水牛也来凑热闹,混在象群里吃喝。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用肉眼观看动物们的一举一动,直到它们吃饱喝足后慢慢远去。
酒店的晚餐非常好吃,菜品也很丰富,但是晚上很冷,即使酒店已经提供了被子和毛毯也不能阻挡寒意。
第八程
阿布戴尔-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驱车返回内罗毕市区,抵达后吃过中式午餐,下午前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环境署的门口很不起眼,里面别有洞天。接待我们的是位在这里工作的中国籍女员工,干练,说话井井有条。我们参观了各主要建筑,还走进大会议厅,充当一下联合国成员代表假装发个言过过瘾。环境署里有许多各国以环保为主题的捐赠,有来自中国的儿童巨幅画作,铜鼓,还有各国的雕塑作品——伤残的大象,环境变暖下的北极熊,被塑料瓶围绕的蓝鲸……
肯尼亚之行结束了,这不同于以往我的任何一次旅游,它是自然的,原始的。野生动物和大自然的和谐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突然间我有些能理解当地人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依然能随遇而安,怡然自得,就是那句话:阿库纳,玛塔塔!
文字、摄影
三金
更多精彩
内容推荐
??风景之外的巴厘岛到底还有什么吸引你
??为什么只有马伯庸笔下的长安和大明那么迷人
??到美国的明尼苏达你需要知道的10件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fz/6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