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就闲心能耐老?酿成佳兴好禁春
?
?
去年9月底,我把单反和几个镜头都处理了,告别了单反大爷这个界别。
我是退休以后成为单反大爷的。如果大爷也分级的话,比照职称评聘的教学或研究系列,我大概属于副大爷7级。作为单反大爷,大概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样子。
我玩单反是拍着玩,从来没有拍出世界 影像的艺术追求。有朋友几次建议我上摄影班提高一下,我坚决不去。一辈子自由散漫惯了,好不容易熬成了大爷,不找那个罪受了!我的梦,如果有的话,也是自学成才。其实,我跻身单反大爷这支队伍,就是用鱼目混个珠玩玩。
尽管胸无大志,我的拍摄兴趣却十分广泛,花鸟风景建筑,太阳月亮星星,甚至展品画作都拍。还有美女,差点忘了说。只不过由于技低不止一筹,忙活了几年,没有拍出一张精彩的照片。以拍飞鸟为例,我的经验是,像喜鹊、鸥鹭之类体型较大的鸟儿其飞姿容易拍到,像麻雀、白头翁等体型较小的鸟儿在飞行中则难以捕捉,常常是相机还没瞄上,鸟儿早飞得没影了。
次见识专业拍鸟是在大明湖。一帮单反大爷坐在凳子上排成一排,面前的相机全部固定在三脚架上,镜头都是炮筒那么粗细的大家伙,统统对准一个方向,阵势极像随时准备迎击敌人的前沿阵地。经过考察,他们是在拍一只比麻雀还小的小黄鸟。相机对准的地方插着一根造型比较讲究的树枝,树枝上固定着一个面包虫。那是前来充当模特的小鸟的心头想。相机早已对准位置,调好焦距,可谓万事俱备,只欠飞鸟。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我在那里逗留时间不长,小鸟就飞临一次,瞬间咔咔咔的响声四起。据说小鸟可能看出是设的局,没吃虫子就飞走了。又据说拍到的画面效果不理想。
几年前我见到一幅摄影作品,是一只夜鹭叼着一只打挺的红鲤鱼正从水面飞起。欣赏之余我对作者的运气羡慕不已。在张家港的暨阳湖我拍到过夜鹭捉鱼的画面,很不如意,一来因距离较远,画面放大后不太精细;二来夜鹭叼着的鱼像块肥皂,没有鱼的样子,缺少振奋感。我去暨阳湖许多次,水鸟捉鱼的画面只拍到这么一次。这一次还是我即将离开张家港之前 一次拍摄活动。以我的经验,要拍到夜鹭捉鱼,而且捉到的是红鱼,鱼儿还打着挺,如此极具观赏性的画面,简直千载难逢。从画质来看,鸟儿入水的地方距离拍摄者也不太远,真是可遇不可求。
后来遇到一位单反大爷,从他那里才知道我的英明论断是错误的。他告诉我,拍这种画面,都是先到市场上买些一块钱一条的红鲤鱼,然后用针管给鲤鱼充上气放到适当水域引诱夜鹭前来捕食。给鲤鱼充气,一箭三雕, ,不沉底,容易被水鸟发现;第二,游不动,拍摄距离可控;第三,水鸟捉起的鱼形象生动饱满。看来“术业有专攻”这一概括放之四海皆 。
我遇到的这位单反大爷是来湖边拍翠鸟的。我见过的几位单反大爷把翠鸟都叫小翠。我不喜欢这个叫法。这位大爷他把两根指头粗细的树枝绑成丅形,插在离岸不远的水中。横枝长约七八十厘米。通过见习得知其一端是翠鸟捕鱼之前和之后的落脚之地。
他在这里拍翠已经不止一天,树枝之前就已经布置好了。我见到他的那一天,他来到之后即到岸边水里捞什么,捞了一会一无所获。他说前一天放在水里的盛着小草鱼的盒子没有了。他说当时一个孩子路过见了,一定是被那孩子拿走了。他说好在他还带了些小草鱼。他一边说一边从包里取出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装着一个剪掉盖子的塑料盒,超市装小西红柿或草莓的那种,盒子的下面捆着一块与盒子一样大小的泡沫板,同时系着一根长长的细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着一个连接自来水管的三通。盒子上戳了许多小孔,放到水里后就成了一个浮在水面上的微型“鱼池”。三通不仅起锚定“鱼池”的作用,还控制着“鱼池”的水位。“鱼池”放妥之后,他又从包里取出一个塑料袋,里面是一些半死不活的小草鱼。他把这些小鱼一个一个捏到“鱼池”里。
放妥“鱼池”,他坐下来支三角架准备相机。这个过程中他一直掂记着他那个丢失的盒子。说前一天还跟那个孩子说,自己不是捉鱼的,是拍鸟的。说那些小鱼也不够吃一顿的,他拿去干什么呢?后来发现这个盒子在附近的草丛中。它的整个设计与“鱼池”一样,只是那个塑料盒的盖子保留着。它的作用是存储多余的小鱼。通过调整系绳长度,可将其没入水中,在湖中持续驻留,避免了午间和晚上返回的携带。那天翠鸟还真的来了,我跟着沾光也拍了几张。
单反大爷们这些发明创造虽然原理“科学”,技术“先进”,我一个也没有引进。我拍鸟从来不用三角架,都是手持相机遛跶着寻觅栖息枝头或漫步田野的鸟儿。这样拍摄它们起飞的瞬间成功率很低,但比较自由,不必坐在那里为艺术献身。这样虽然不能为繁荣世界摄影艺术添砖加瓦,只要能为中国大爷单反摄影队伍的壮大做出积极贡献,也就心满意足了。
现在我已经退出了中国单反大爷的浩荡大军。突然脑子里无端冒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fz/7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