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前后,是杜甫一生中最特殊的时期。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进入了中年,他的生命已经过去一大半,但是他的仕途还没有很好的着落。他一边要跟朝廷联系上,一边又要顾家,看望妻子儿女,来回的跑路折腾。
这个时候已经是唐肃宗李亨了,杜甫也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职位,就是一个谏官,拾遗补缺提合理化建议。但是这个位子还没有坐稳,唐肃宗老是不高兴,说不定哪一天就给收了回去。
因为杜甫这个人是想做一番事业的,他的抱负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己也是“自比稷与契”。因此这个拾遗很符合他,他认为现在可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于是他一天到晚地想点子,给唐肃宗提意见,别人都下班了,他还坐在办公室里写谏疏。你说唐肃宗恼不恼火,总是接到杜甫递上来的批评,说这也没做好,那里还要加强。
所以唐肃宗不爱听了,你杜甫不提,唐肃宗就主动给,说你杜甫家里怎么样了,回去看看老婆孩子吧。杜甫认为自己拿了工资,就要对得住工资,就要干活,他不会坐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更不会私自请探亲假。
这一年的暮春时节,也就是公元年,杜甫也想趁着大好春光出来散散心。他走到曲江,看到了昔日繁华的游览圣地,现在有些落寞。于是深有感触,提笔写下了《曲江》二首。我们来看看他的第一首。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首联说的是春天的时光太短暂,前几天还是一片飞花,转眼之间就是风飘万点了。这曲江头原是长安城最热闹的地方,唐玄宗时是鸟语花香,游人如织,现在的境况却使人忧愁。
接着颔联是说,暂且去看这剩下来的这几朵花吧,不然连这几朵也没有了。花开花谢,这是大自然的规律,还是不要过于伤感。现在茶楼酒馆虽然没有安史之乱以前多,但足够喝几杯消愁去闷。
颈联是通过对比写如今曲江边的破败。过去这里不仅有达官贵人的庭院别墅,有杨贵妃五兄妹的庄园别墅,甚至还有唐玄宗的行宫。安禄山打进长安以后,这里都受到了伤害,人们逃离了,景物也变得面目全非。
那曲江边一栋栋的豪华小楼,人去楼空,翡翠鸟都在里面做窝了。附近那些奢侈的陵墓,因无人料理,石雕的麒麟横七竖八,都倒在地上。战乱中人们死的死,逃的逃,原来这里的主人恐怕很多已不在人世了。
尾联是感叹人生短暂、物是人非、及时行乐。“物理”是指大自然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规律就是新陈代谢,就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时间飞逝,人又老了一岁。
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一趟不容易,是造物主的安排,应当及时享受快乐,不要过于刻苦了自己。更不要去追求虚名,所谓的繁华都是过眼云烟。
诗中的“浮名”,有的版本是“浮荣”,但是意思相近,都是指的名誉地位和荣华富贵。杜甫在这里有一种自我解嘲和安慰的意思,意思是自己做了一个左拾遗,就每天沉迷其中,连春天过去了都不知道,这又何必呢。
况且自己这么兢兢业业,唐肃宗还不高兴,所以该放松的时候还是要放松。这里不是说杜甫就消极不干了,他是想到自己的一片心思唐肃宗还不理解,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到悲哀。
过去文人士大夫为了达到自己的追求,往往在仕与隐之间来回调节自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说人隐居山林就不去关心天下大事了,像孔明一样,时机成熟了还要出山。
所以杜甫“何用浮名绊此身”一句,不是消极,而是一种愤激之词,是对自己不被重视,忠君爱国、匡时济世愿望不能实现的一种倾诉,是一种心理调节。古代诗人都善于调节自己,比如白居易,以前是“达则兼济天下”,被贬谪到九江以后,迅速把自己转变到“独善其身”上来。
有很多唐诗的选本认为《曲江》这首诗不符合杜甫的家国情怀,喝酒看花还有消极颓废,因此不肯选入,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杜甫的忧国忧民精神忠贞不渝,大家都知道,到他生命的晚期,在登岳阳楼的时候,他还在“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jj/1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