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功能的强弱,五脏之气的盛衰,有没有办法知道呢?《黄帝内经》没有用解剖,又没有现代这样的仪器设备、没有生理生化的检验手段,那它是怎么诊断五脏情况的呢?
《黄帝内经》创造了一种“以象测脏”的方法,就是观察人体外表的各种现象,然后推测出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人体内脏的功能变化一定会通过外在的“象”表现出来,这些“象”都是可察可感的。通过这些“象”就可以诊断人体内脏的情况。这一篇主要提出了两种“以象测脏”的方法,一种是观察面部的颜色,一种是辨别脉象。我们先看原文: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tái)者死,赤如衃(pēi)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五脏之气的盛衰变化可以反映在面部,如果面部色泽出现像死草般的青色(青中带有黑色),是死征。出现像枳实般的黄色,是死征(枳实是芸香科柑橘属,又称为酸橙);出现像烟灰般的黑色,是死征(炲,煤烟灰);出现干凝血一样的红色,是死征(衃凝聚成紫黑色的瘀血);出现像枯骨一样的白色,是死征。
出现这五种面色就是死亡的征象。可以称为五死色。这五种死色共同点在于色泽都枯槁了,没有光泽。有死色必有生色。那么,哪五种面色是生的颜色——就是活的颜色呢?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面色青得像翠鸟的羽毛(青绿而有光泽),是生色;红得像鸡冠一样(红润),是生色;黄得像蟹腹一样(明润),是生色;白得如同猪油(光亮润泽),是生色;黑得像乌鸦的羽毛(透亮),是生色。这是以五色的表现来判断生气的情况。总的特点是光亮、有润泽。具体到五脏的生气还表现为:
生于心,如以缟(gǎo)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gàn);生于脾,如以缟裹栝(guā)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心有生气,面色就像白绢包裹朱砂一样;肺有生气,面色就象白绢包裹红色的东西一样;肝有生气,面色就像白绢裹着绀色(带有紫色的深蓝色)的东西一样;脾有生气,面色像白绢裹着栝蒌(葫芦科植物)果实一样;肾有生气,面色就像白绢裹着紫色的丝绸一样。这都是五脏的生气显露于外部的表现。
这里讲的五种面色都以“缟”也就是白绢作为底色,中国人的肤色是偏黄的,如果出现白色就表示有病了,一般来说表明气血不足,也就是气虚、血虚。阳气虚弱,不能温润体肤,会出现脸色发白;血液不足、不能营养面部,会出现脸色苍白。气血不足引起的脸色泛白,如果裹着上述几种颜色就没有大问题,不会死亡。
为什么?面部的颜色都像裹上了一层白绢,就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样,白绢包裹朱砂、白绢包裹红色的东西等等,说明这些颜色都是有光泽的、柔和的,不干枯的,所以虽然有病,但还有生气,是可以恢复健康的。
所以我们观察面色不能只是分辨属于什么颜色,而是要分辨这种颜色还有没有光泽、是不是滋润?是不是柔和?是不是干枯了,没有一点水分了?
总的来说,死草、枳实、烟灰、干凝血、枯骨这些面色都是一种真脏色暴露的,无柔和感,无色泽的颜色,就像褪色的老照片,北京的雾霾天。而像翠鸟的羽毛(青),鸡冠(红),蟹腹(黄),猪的油脂(白),乌鸦的羽毛(黑),这些颜色都是有光泽、明润,真色隐见不暴露。
总结
五脏表现在面部的颜色:
肝,对应青色,脸色青如翠羽者生,如以缟裹绀者生,见青如草兹者死;
心,对应红色,脸色赤如鸡冠者生,以缟裹朱者生,如衃血者死;
脾,对应黄色,脸色黄如蟹腹者生,如以缟裹栝蒌实者生,如枳实者死;
肺,对应白色,脸色白如豕膏者生,如以缟裹红者生,白如枯骨者死;
肾,对应黑色,脸色黑如乌羽者生,如以缟裹紫者生,黑如炲者死。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ly/12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