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从故宫新事的匠心想到教育的匠心,两者


相信看过《故宫新事》的观众都对里面的匠人精神印象非常深刻,每一位匠人都会非常精心尽心地做着自己的工作。而这部片子本身也极具匠人精神,为了最好效果,一年只出一集,就是要把养心殿五年的修缮过程,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在这里,时间仿佛变慢了,人的心也宁静了下来。那么,什么是匠心呢?匠心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在百度词条上是这样描述的: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它包括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从故宫工匠师傅们的匠心,也让我们想到教育的匠心。其实,两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教育也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慢下来,静下来,沉淀下来。孩子就像花儿一样,每个品种的花都有不同花期,有些开花早,有些开花晚。教育中需要我们家长、老师放下焦虑的心,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精心守护着孩子,不断精进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享受孩子成长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两者间更细节的相似之处吧!在这部片子最近一集《养心殿的秘密》里,详细记录了搭材作、瓦作、油作、木作、点翠和纺织品修复,这些是养心殿修缮的细节。所谓“瓦作”,就是瓦片的整理修复。工匠老师们面对每一次扰动瓦片都格外谨慎,面对数以万计的瓦片,他们要逐一标注、记录方位、记下尺寸、拓印款识。看似千篇一律的瓦片实则各有千秋。对破损严重的瓦片需要补配,就会纯手工烧制。上面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这让每一片瓦都是艺术品。而教育也同样需要量身定制,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生长轨迹和天赋成长,不千篇一律,每一个孩子才能长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需要家长、老师了解自己的孩子,懂得自己孩子,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因材施教”。“木作”的工程更趋近于一次精打细算的修补。工匠们尽量保存养心殿原有的历史信息,他们利用现代化微创检测设备对木柱进行伤况分析,并做精准判断。他们量身定制去补全修复构件,以达到对古建筑做到“最小干预原则”。我们的教育不也是一个精打细算、精心打磨的过程吗?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对孩子成长每一步都需要足够的用心,这包括了爱心、耐心,只有用心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还要顺着孩子的天赋能力去培养,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教育不是改变,而是成全”,是成全孩子本来的天赋。所以,教育同样遵循着“最小干预原则”。在片中的“点翠”工艺中,会用到鸟的羽毛。为了不以翠鸟牺牲为代价,工匠老师会想办法找到更合适的替代品,会收集各种鸟的羽毛做调查。为了防虫蛀,老师还会抓虫来养,观察虫子的生长规律、生活习性。他们会做环境控制,改善、减少虫蛀。整个过程尽量做到研究、保护、修缮并用。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也需要这样认真的观察,顺着孩子的特点,研究出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要保护孩子天赋,修缮孩子一些偏离行为,而不伤害孩子的自尊、自信。对纺织品修复时,工匠老师会找织品的织法规律,会分辨绣法,会用加固法避免再次损伤。老师还会根据纺织质地、秉性来找到修复方法,不会擅自填补。老师说,这些都是保持一份对历史的敬意。教育也是要怀着敬意之心的,是对教育的敬意,对孩子天赋的敬意。不要看孩子小,就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他们本自纯真,是自带智慧而来的。佛家讲见自性,“明心见性,见的叫自性“,就是天生自带的人性。这是大师才能修到状态,孩子天生自带。只是在我们的说教下,慢慢让他们被教成大人,忘记了自性。”我们教出来懂事的孩子,其实智慧就已经消磨殆尽了。我们应该向工匠老师们一样,心怀敬意,不擅自去改变孩子的天性。看见孩子,关爱孩子,”放弃对结果的执着,心像天空一样开阔,而行为却细密认真,只管低头浇灌,让成就的花朵自然开放”。你看,教育匠心和工匠匠心是多么契合啊!工匠们是做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则是为国家培养出真正的民族之栋梁。我们要做的就是看见孩子,懂得孩子,接受孩子,心怀敬意,因材施教,成全每一位孩子。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常需要”敬业、精益、专业、创新“的匠人精神啦!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ly/14166.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