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楚人《买椟还珠》的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郑国做生意的楚国珠宝商,用精致的首饰木盒包装珍珠,路过的郑国人买走了楚国人的首饰木盒却将里面珍珠还给了他。这个装珠宝的小木盒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郑人的目光从价值连城的珠宝上转移开来?
金嵌石米珠圆盒,清,高4厘米,径7.8厘米。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对故事里盒子的描述是“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以熏香,缀玉,玫瑰为核心的装饰匣盒也许不足以与珠宝媲美,然而加上了“辑以羽翠”后,其名贵程度绝不亚于盒中珠宝。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辑以羽翠”意指用颜色鲜艳的翠鸟的羽毛加以装饰。翠鸟全身翠蓝色,腹面棕色。它们的羽毛在不同的光线下可呈现出皎月、湖色、深藏蓝等不同色泽。而翠羽强烈的色彩不是来自于羽毛本身,而是由光线折射出的虹彩色,就像一个三棱镜分解白光分解成其频谱的彩虹色,这种特性,让其羽毛变得更为稀有珍贵。
自古帝王的服装、王后的凤冠,就有采用翠鸟羽毛作为装饰的传统,点翠的工艺便也从此而来。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清代点翠,一般都是宫庭富豪之物,到了清末民初,点翠便在民间流行,妇女无不以拥有点翠为荣。到年,中国 的一家点翠工场关闭,点翠翠羽鸟毛已经绝市。
点翠嵌珠后妃朝冠,清,通高37厘米,直径27厘米。
点翠工艺中关键的一步便是翠羽的获取。《珠翠光华》一书中发饰篇中描述翠羽的获取,"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图上粘料的底托上。”为了保证颜色的艳丽,翠羽必须从活鸟身上获取。但由于此过程过于残忍,对翠鸟造成无法消除的 ,被取过羽的翠鸟往往很快就会死亡。因此很多人用“残忍的华美”来形容点翠工艺。
一只翠鸟身上只可采用大约二十八根羽毛。古代制作一只金簪需要用数只乃至数十只翠鸟的羽毛,头饰则需要更多。时至今日,人们对点翠制品的追求从未减弱——中式婚礼上的凤冠、古风服饰上的配饰常出现点翠技艺的身影。这些需求为翠鸟交易提供了市场的同时也加速了它们的死亡。
现代点翠工艺配饰
或许你会疑惑,羽毛被人类制作为产品的鸟类有很多,为什么偏偏翠鸟的日子这么难过?
这是因为翠鸟不同于其他鸟类,它们性格刚烈,非常容易“应激”——在被人接触的时候会高度紧张并做出狂乱的举动,往往会乱飞而撞死。同时,它们生存需要的空间非常大,因此无法被大规模驯化、养殖。
绝大多数翠鸟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其中蓝耳翠鸟和鹳嘴翠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同品种翠鸟在各省保护等级也不同,有的属于省一级或二级保护动物。但这种保护并没有完全规避翠鸟的捕猎问题。为规避法律,捕猎者与销售者往往不管实际物种,一律号称自己销售的都是不在“三有”之列的白胸翡翠(隶属翠鸟科翡翠属)。因此时至今日,翠鸟的数量扔在不断减少。
正在水面捕食的翠鸟
面对现状,我们能为翠鸟做些什么?
其实点翠工艺的珍贵不止在于其原料的获取,更在于其复杂精湛的技艺。现代仿点翠技艺就是在保持原点翠技艺的基础上,将原料翠羽替换成染色的鹅毛或是蓝色缎面丝带,经过巧手装饰,与羽毛几可乱真。此种方法,不但保护了翠鸟,同时也降低了点翠制品的成本。
仿点翠工艺耳环
此外,翠鸟同样面对着许多其他水鸟也在面对的生存环境问题。近年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由于部分翠鸟依赖沼泽、池塘生存,湿地面积的减少对翠鸟的捕食和繁衍活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人工捕猎和生存环境问题的双重夹击,让翠鸟的羽毛渐渐不再光鲜。为了能让这些“蓝色精灵”继续自由快乐的生活下去,停止捕猎翠鸟与保护生态应双轨并行。
自由是美的根源。这抹穿越千年的“靛蓝”,未来是与我们相遇在穹顶之下还是藏馆之中?
一切都是我们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ly/5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