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疗效 http://pf.39.net/bdfrczy/140107/4323076.html从发现、尝试到综合运用
——三(上)第五单元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作者:王华星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每册都编排了一个习作单元,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 个习作单元。习作单元自成体系,有独特的编排意图和教学价值,需要教师准确把握,科学施教。一、单元结构习作单元的编排结构如下:由上图可以看出,习作单元的课文分为两类,一类是精读课文,另一类是习作例文。这两类课文有不同的特点与价值。精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上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在理解内容、积累语言方面不作太多要求。习作例文则贴近儿童生活,便于学生模仿。“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穿插在两类课文中间,前者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与策略进行归纳与梳理,后者则设计一些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以使其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二、教材解读三(上)第五单元的导语,引用了法国 艺术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告诉学生善于观察的重要意义。它如同一把钥匙,开启本单元观察与习作的大门,同时又点明了本单元需要学习的核心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精读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都是写儿童生活的,以儿童视角观察周围世界并有所发现,由此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细致观察。《搭船的鸟》以儿童身份写翠鸟外形之美丽与捕鱼动作之敏捷,语言浅近、朴素,文风平和、清新。课文2—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从三个不同角度展开,写作策略各不相同。第2自然段从静态角度描写翠鸟色彩之美;第3自然段以三个连续的问句述说作者的遐想,充满童趣;第4自然段则从动态角度写翠鸟捕鱼,突出动作之快,连续动作的描写体现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写作功底。《金色的草地》讲述了小朋友在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上玩耍时无意中发现了草地会变色,通过仔细观察明白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在探索、发现中获得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文章第3自然段表现了作者对事物观察的细致和执着,启示我们观察不仅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思考。“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编排在两篇精读课文之后,实现了由课文到生活得紧密衔接与高度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总结、强化课文中渗透的习作知识——学会观察;留心观察周围生活;随时记录自己观察的收获。《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是一次观察习作,是在获得感性认识、掌握一定的观察与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习作练习。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均属状物散文。《我家的小狗》描写了小狗“王子”的外形特点并讲述了“我”跟小狗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我爱故乡的杨梅》则以杨梅生长过程为序,由整体到部分描写了杨梅树和杨梅果。杨梅果是描写的重点,分别从形状、颜色、味道下笔,写出了它们的变化。相较于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的内容、语言以及结构等更接近学生习作,能给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此外,每篇精读课文都设计了课后习题,每篇习作例文都有旁批。课后习题与旁批均指向课文表达方法及表达效果,为学生在自己的观察与习作中迁移运用启思、导航。习作要求部分安排了三幅插图,用于练习细致观察与准确表达。习作的文字部分包括三个重要内容:一是明确本次习作的观察、写作对象为身边的印象深刻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二是对写作主体——儿童渗透读者意识,通过习作展示激发儿童写作的兴趣;三是引导儿童分享观察心得,归纳观察的方法、策略,积累观察经验,形成细致观察的能力,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三、教学建议1.整体架构,循序渐进。本单元编排的各项内容环环相扣,集中指向核心习作能力的习得。本单元教学,要摆脱传统的习作教学思维定式,认识到跟阅读单元的习作教学要求不同,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主线,将上述各项学习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展教学,用好课后习题和习作例文旁批,通过阅读引路、感悟方法、迁移运用、实践习得等环节,实现前后贯通,彼此呼应,拾级而上。单元总体教学思路如下图: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重在观察和表达方法的发现与获取,凸显“阅读铺路,读中学写”的理念。接着通过“交流平台”的讨论、交流,整理归纳出“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两个习作要素。再通过“初试身手”尝试写一写生活中的观察小片段,练习把留心观察到的新发现写出来。然后借助两篇习作例文学习怎样把观察所得写成一篇文章。要让学生有所启发:通过几件事情来写某一事物的特点是一种写法,分别写某一事物的几个方面也是一种写法。 ,在单元习作《我眼中的缤纷世界》中综合运用本单元学习所得,写自己的观察所得。2.文本引路,学习观察心理学家把观察力称之为“智慧的门户”。没有观察获得的大量感性材料,思维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作就无从谈起。因此,统编教材将“观察”作为 习作单元的训练主题。我们要用好教材,尤其是挖掘和利用好教材文本资源,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就观察对象而言,本单元的选文涵盖了动物(翠鸟、小狗等),植物(蒲公英、杨梅等)和场景(翠鸟捕鱼)。就观察方法而言,包含了静态观察法(翠鸟外形),动态观察法(翠鸟捕鱼),时序观察法(草地颜色的变化),多角度、多感官观察法(杨梅、芒果的色、形、味)等。《搭船的鸟》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翠鸟捕鱼,是训练动作描写的范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翠鸟捕鱼动作的迅速,更要学习作者观察与描写连续动作的方法。(1)谈话激趣,观看视频。就在小作者浮想联翩的时候,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播放翠鸟捕鱼视频,生观看)(2)尝试口述,引入文本。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翠鸟捕鱼的过程,你会选择哪个词语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翠鸟捕鱼的画面吗?课文又是如何描述的呢?请打开课本读一读。(3)圈画动词,探究方法。作者是怎样将翠鸟捕鱼、吃鱼的过程写得细致传神的呢?(学生圈画并交流表示动作的词语,师相机板书:冲—飞—衔—站—吞)你能用这些动词将翠鸟捕鱼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吗?(生用上五个表示动作的词复述)我们身边的事物很多都是运动变化之中。如何把复杂多变的连续动作描述清楚呢?作者给我们作出了示范。你能说说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吗?(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用“动作分解法”来描述,把连续的几个动作一一分解开,选择合适的动词把每一个动作写清楚,再将分解的动作连接起来)(4)观察描述,迁移运用。教师表演一个连续动作,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动作,再用上动词口头描述。3.读写迁移,优化表达观察是表达的基础,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要把观察中的发现写清楚是件较困难的事。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情,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提升习作质量,树立习作信心。“初试身手”是了解学情的 环节。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这一环节呈现出来的习作素材,直面学生的真问题、真困难,对症下药,指点迷津。一方面,要上好精读课,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表达的秘妙;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例文的作用,让学生习作有法可循。精读课文和本单元习作主题紧密关联,课文是习作的范例。如《搭船的鸟》除“翠鸟捕鱼”场景极具训练价值外,第2自然段描写翠鸟外形和第3自然段连续发问的语段也是学生进行模仿、借鉴,优化习作品质的好资源。教学第2自然段,可以在接触文本之前,通过对翠鸟图像的观察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其色彩之美,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与课文对照,发现文本描写的精妙。教学第3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展开遐想,并用一两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再将几个学生的遐想连起来说一段完整的话,以体会连续发问的表达效果。习作例文的 意义在于提供示范,突破习作难点。针对学生习作“写不长”的问题,可向例文学习“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两大表达技巧。《我家的小狗》写小狗和火车赛跑,小狗跑不过火车时的叫声,作者就提出疑问,并进行了推测;《我爱故乡的杨梅》写杨梅酸中带甜的原因,作者就作出了自己的分析,也是写想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j/10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