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该怎么办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39.html??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绚烂多姿,其中最耀眼的两颗明珠,非诗词和瓷器莫属。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以诗传情,留下了数不清的佳作,瓷器更是传世之宝,盛名享誉古今中外。当多情优雅的诗句遇上内涵丰富的瓷片,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很多明清时代的青花瓷器残片上的图案十分精美,富有诗情画意;如何根据残片上的画意,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诗词中寻找一两句, 到位地对其诠释,是一件难事,也是一件乐事。
??图一是一片明代嘉靖时期的青花残片,盛开莲花的池塘里,一只白鹭独自佇立,它身后的荷梗上站着一只回首张望的小鸟,似乎在关切地询问着白鹭,白鹭却浑然不觉,若有所思。此情此景和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里的一句词十分吻合—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图二是一片清代康熙早期的青花残碗底,上画着一只翠鸟站在垂柳的枯枝上,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长满荷叶、莲花,飘满浮萍的塘面,希冀发现露头的小鱼,时刻准备振翅捕捉,尤其翠鸟的长喙和前倾的身体,更加突出了它专注的神情。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词里有一句嘲讽鹭鸶捕鱼的句子,正好可以用在这只翠鸟的身上—窥鱼笑汝痴计。
??图三是清代康熙初期一块青花残片,片中画一秀士在栏干旁支颐倚琴,斜卧假寐,琴前杯箸零乱,似乎不胜酒力,已经喝醉。唐代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诗中有一句很贴切此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图四是一个清代康熙时期六角青花盘的残片,片中山高水阔,岩石上杂树丛生,一老者策杖一童子携琴走在板桥上,似乎赶着去参加朋友的聚会。清代画家王石谷的《题画诗》中有一句正应此景—隔溪为赴幽人约,策杖携琴过板桥。
??图五是一个清代雍正时期的青花残盖,画面中一高士倚崖凭栏闲坐,小童子踏着月色、捧着古琴姗姗来迟。宋代黄庚的《凉夜即事》诗中的一句恰合此意—山童踏月携琴来。
??图六是一块清康熙早期的残片,画中巨石横亘,一只白兔四足伏地高据石上,只目圆睁,回首仰天上的团月,十分简洁生动,正合唐代李白《静夜思》诗中的一句—举头望明月。
??搜索古人的诗词金句,给明清青花残片配诗,以古配古,关键在于要吻合残片上的画意,阐发画意之外的含义,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却又不着物象,就像唐代诗人李峤写风的诗句“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一样,每一句都在写风,但却没有出现一个“风”字。
??这两颗中华文化史里的明珠,可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走过了千百年的时光仍熠熠生辉,风采不减当年。诗句将瓷片的意境尽数展现,而瓷片本身就为与诗句的相衬提供了素材。让人们感受到了这两大传世经典相遇的美,这也是赏玩青花残片的一个更深的境界。
?
?
?
作者简介:莲子,南京古都学会会员,南博志愿者,访古迹赏文物,并谙文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j/1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