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翠鸟 > 翠鸟的繁衍 > 开宗指墨书法,接续正统文脉记太璞如
当前位置: 翠鸟 > 翠鸟的繁衍 > 开宗指墨书法,接续正统文脉记太璞如
12月4日,在永乐全球首拍的“太璞如琢——崔如琢水墨精品”专场,包括指墨书法、山水巨制和梅花长卷的九件作品、四个标,经过激烈竞争,最终实现%成交,总成交额达5.亿元,惊艳业界。
崔如琢
《月色满窗诗骨冷露华方枕梦魂清》×50cm年《月落江横数峰远水色山光蔚可餐》.5×77cm年
《幽居闲日听嚎鸟空亭静掩有桐荫》×78.5cm年《太平朝野都无事且与莺花作主人》×73cm年
《风动碧荷飞翠鸟雨敲松子落琴床》×76.5cm年《翠竹影移凉梦远碧莲香散暮云横》.5×78.5cm年
永乐全球首拍成交价:万元
开创指墨书法艺术,探索无限艺术空间
此次“太璞如琢——崔如琢水墨精品”专场中,指墨书法《六条屏》最终以万元成交。
对于崔如琢指墨书法的成就,正如问樵人在其《借古开今一大家》中所评价:“观如琢书,书从胆识出,其指腕落墨间,以意作书,不复法古,以无古可法,一扫寻常结构。故其书,不泥古学,不蹈前良,自然之性,一往奔诣。”
其实,早在自唐代,就有张璪提出指墨的相关理论“手摸绢素”,且后世沉研指墨画者无数,然而直至清代高其佩、高凤翰才让指墨画始放光彩,又到近代潘天寿攀至高艺术高峰。
时至当代,也有很多艺术家在指墨艺术的创作上不断探索。此中,崔如琢不仅是引领者,更在指墨创作方面跨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既让指墨艺术有了姿态、形态、语境、手段、材料的变迁,也让指墨艺术创作的系统产生了生态化变革,尤其是指墨书法,可谓别开宗派。
《艺术市场》:你认为指墨艺术在当下和未来还有怎样的发展空间?
崔如琢:其实,指墨画不是现在才有的,自唐之后历代都有,只不过没写好、没画好。一直到清代的高其佩、高凤翰,才将指墨艺术推到一定的艺术境界,这是二位先贤比其之前的指墨艺术家伟大的地方。之后至潘天寿,又将指墨画推到了艺术的顶峰,这就是潘老的伟大之处。年以前,凡是懂中国画的人,都把潘天寿推举为超越所有近代大家的书画家,原因就是他的指墨画太厉害了,是超越历史的,这一点还需要大家去认真研究。
你看潘老画的丈二匹的秃鹫、秃鹰、松树、梅花、水牛……成就非常高,艺术非常震撼人心。尽管潘老在指墨艺术的创作上是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但我认为中国书画在往前发展,指墨也更能体现中国画的哲学精神,实际上能做到很多毛笔做不到的,所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是课题。
毕竟潘老用指墨只画花鸟不画山水,我就开始探索山水,并把指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全部运用在一件作品的创作上,让画面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别开生面。而指墨书法,就更是一个新课题了,因为在中国书法史上没人用手写字,所以我探索了20年,现在取得了一点小成就。
但是,我觉得我的指墨艺术创作还很幼稚,更没有到达我满意的程度,所以还要学习、学习、再学习,需要探索,不断地进步。我今年才76,我还能活30年,所以还有大把的时间去攀登艺术的高峰。
著名书画家崔如琢在永乐全球首拍预展现场
《艺术市场》:放眼中国书画的现状和未来,你认为应该如何传承、创新?
崔如琢:从世界文明的范围来看,东西方艺术各有千秋,这里所谈的东方是指中国、西方是指欧洲;但中国画发展到今天依然是最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只要翻开中国美术史,从各个朝代的艺术面貌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就能充分证明这一点。一看画就感觉这是唐代的,这是北宋、南宋的,元四家(一是指赵孟、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二是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和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的区别就很大;清四王、四僧、扬州八怪、金陵八家,清末的海派四杰: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虚谷,一直到近现代的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李苦禅等,这些历朝历代的一线大家,每个人都创造了自己的艺术形式、艺术面貌、艺术高度。
其实,中国画的生命力是和中国文化一样最顽强和蓬勃的。众所周知,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文明都已经消失,而能够将古文明延续至今,并坚守传统的,只有中华民族。但中国艺术不只是书画艺术。
从商周的青铜器,战国的错金银,西汉的鎏金,到北魏北齐的石雕以及书法……仅书法,从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章草到楷书、到行书、狂草……中华文明数千年,汉字保留至今并被广泛地使用,这说明我们的民族伟大、国家伟大;否则,哪个国家的文字能成为艺术,而咱们是真草隶篆,历代有多少大家。徐渭的狂草,外国人看了都叹为观止。
再看闻名世界的瓷器,宋五大官窑,元青花和釉里红,明永宣青花、釉里红、万历五彩、成化斗彩,清康雍乾的粉彩、珐琅彩等,甚至包括古籍善本、鼻烟壶、木器、玉器等,琳琅满目,俯拾皆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非常灿烂的艺术文明。
我走遍全世界,看到全世界的博物馆里最吸引人、最精彩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文物艺术珍品。如果说,一家博物馆中没有中国的文物艺术珍品,那它就要逊色很多。所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是很骄傲的。
如今国家提倡的“中国梦”,她的魂就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几千年文化的自信。艺术是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更要在传统中寻求有自信。但如何对传统从新定位,并从中寻找自信,这一点我们现在做的还很不够。
没有土壤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
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发展至今,复辟传统与学习西方,各有从众,但似乎都难以推进。而崔如琢在“笔墨当随时代”的思想指引下,立足艺术精神、时代风范和人文品格,为中国画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做思想的艺术家。
在此次“太璞如琢——崔如琢水墨精品”专场中分别以1.亿元和1.亿元成交的《雨洗溪光净》与《秋山烟翠》,一雨一雾充分实践了他对艺术境界的选择,即李可染先生对他的教诲:“山不像山,其山自在;水不像水,其水自流。千山万水,画理尽在其中。”
其中《雨洗溪光净》描绘的是雨中杨柳依依,水和潺潺中有一人垂钓江边,贤者意趣,以意作书,不复法古,以无古可法,一扫寻常结构。《秋山烟翠》的画面烟涛漭泱、云气冲荡,极雄奇浑茫之致,一种强烈的“动”感,使人益觉在大山的覆盖下万物正萌发着勃勃生机。从技法上看,崔如琢把泼墨、积墨、破墨以及渲、染、皴、擦、点等多种技法交相为用,各致其极。
崔如琢《雨洗溪光净》纸本水墨76×cm年
永乐全球首拍成交价:1.亿元
《艺术市场》:面对不断发展的中国画,你认为该如何从传统中寻找自信?
崔如琢:我觉得中国画就必须有中国画的标志。像石涛20岁到安徽,当时的大画家梅清觉得石涛是在学他,但比他画得好。
我自己收藏有一百多件石涛的作品。如《罗汉百开册页》,是石涛在26岁到31岁之间创作的,此册页在国家博物馆及全国很多地方都展出过,故宫博物院刚刚出版了这套册页。尽管石涛没有学过素描,但几百个人物都画得那么生动,画中的动物也惟妙惟肖,山水也画得好。为什么呢?
有一年我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看到石涛在25岁画的《十六应真图》,当时很震惊。我心里还有疑问:这是不是假画,怎么画得这么好?可是,画上有梅清的长跋,这让我非常激动,所以看了好多次。到最后才弄清楚,这是石涛25岁时在安徽宣城画的。25岁的石涛已经有了那么高的艺术成就,他跟谁学的呢?
更为有趣的是,后来我在吴湖帆的画论中看到他说:“(石涛)画人物最佳,远胜山水;山水则愈细愈妙。后之学者,从横暴处求石师,远矣!”这说明从近现代大艺术家的专业判断来看,石涛的人物画得最好,山水是细笔最好。可惜现在很少能看到他的人物画了。
我看到的石涛人物画,第一件就是《十六应真图》,第二件是波士顿博物馆所藏的《鬼母子天图》,第三件就是我珍藏的《罗汉百开册页》。
听说,在清康熙年间,收藏家博尔多收藏了明仇英的《百美争艳图》,轰动京城,很多高手对此画赞不绝口、纷纷题跋。但博尔多怕这张画丢了,便想让谁再临摹一幅,可惜在高手如云的京城没能找到胜任者,便找到了远在扬州的石涛。之后,石涛在扬州画了三年才完成。这是一件3米多长的高手大卷,画的是仕女。吴湖帆正是看了此画,才有上面提到的“石涛画人物最佳”之说。这件东西张葱玉、吴湖帆等很多大藏家都看过,但现在在哪里不知道,希望它还在人间,没被销毁。
再拿当代最著名的画家黄胄来说,他连初中都没有上过,小学毕业,在赵望云家长大,但他能成为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北京虚心地向传统和前辈学习,搞收藏和鉴赏。我十几岁到李苦禅先生家,就看到黄胄拿一卷画在向李苦禅先生请教学习。诸多事件表明:黄胄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当年美术学院公认的优秀女画家周思聪。她活着的时候,我问过她:你觉得黄胄画得怎么样?她说:画得好。我又问:您的艺术和黄胄比,谁画得好?她说:应该黄胄好。我还问:那美术学院毕业的人有没有比黄胄画得好的?她说没有。
既然没有进过美术学院的黄胄能成为大画家,而美术学院培养了那么多人却无法超越,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美术教育有问题,起码是美术学院关于中国画的教育有问题。
崔如琢《秋山烟翠》纸本水墨×cm年
永乐全球首拍成交价:1.亿元
《艺术市场》:针对中国的美术教育,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变革才能培养出为当今时代所骄傲的伟大艺术家?
崔如琢:西方的古典油画有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提香等大师,一直到后来有印象派莫奈、马奈、高更、毕加索、梵高等,都是非常伟大的西方艺术家,但是他们代表的是西方艺术的最高成就,并不能代表东方。
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的绘画和各种形式的艺术,但是不能转基因,更不能抄袭。而任何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都是要有土壤的,没有土壤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
徐悲鸿为什么伟大?因为他改良后的中国画还有中国的符号和元素,他懂收藏、书法,所以在“转基因”的中国画大师中,他的艺术成就最高;吴冠中也是不错的;林风眠也有历史贡献,包括刘海粟,这四位都是伟大的转基因画家。但他们不能代表中华民族,代表中华民族的是唐宋元明清的历代大家,近百年只有提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李可人、李苦禅等,这些人才是艺术界的民族英雄,因为他们是画中国画的、写中国字的,他们在文史哲方面的修养是非常全面的。而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文化艺术领域的大家,尤其是上述艺术大家基本都是民国时期成长成熟的。
其实,艺术家的成功之路是有范例的,但应该由教育部门和美院的老师,甚至宣传结构和出版物等,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不是不可以为成为艺术家,而是要搞清楚中国油画尤其是当代艺术现在处于什么阶段,中国画处于什么历史阶段;然后针对我们要向何处去、路怎么走等关键问题,给后学者一个正确的答案。
看到民族传统的优势,从蒙学开始培养大家
描绘冬日寒梅盛放、百鸟鸣春、石林虬结的10米长卷《暗香浮动鸟鸣春》,在此次“太璞如琢——崔如琢水墨精品”专场中是以1.亿元成交。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此画中的梅花虽取法王冕、金农,鸟接朱耷寒鸦,穷究鸟兽之势,但气韵雄浑磅礴,傲然气骨蓬勃纸上,画面首尾又以石镇气,令观者神情不禁肃然清洁。不得不说,崔如琢指墨艺术的成功和其在拍场对中国当代书画行情的持续引领,也并非偶然。
崔如琢《暗香浮动鸟鸣春》纸本水墨47×cm年
永乐全球首拍成交价:1.亿元
《艺术市场》:具体到艺术家的自我成长和修养,你认为当下该如何推进和提高?
崔如琢:我认为,应该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寻找文化自信的同时,更要让美术教育对头。自一开始,就要在教育中看到传统的优势,如我们的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由年前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的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千字文》,历代大书法家都写过,真草隶篆,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狂草写得也好。可是,这《千字文》不只是一千个文字,而是包括天文地理、道德等方方面面,如基本的道德的修养:“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在古代,3岁小孩就要开始背诵上述蒙学读物,7岁以前都要会背,10岁以前都要会写。如果要练习书法,在写好《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基础上,再将五千言《道德经》吃透,古人的一套方法是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不是凭空想象的理论研究。
西方艺术讲究长、宽、高的三维空间,而中国艺术讲散点透视。什么叫散点透视,就是多维空间,是从宇宙来看天,从天来看世界,这种散点透视是多维空间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太大,但从本质上来讲,西方是以科学思维为主,追求斗争,战胜自然;而东方讲究哲学思维,追求和谐,讲天人合一,而哲学思维才是真正的人类思维,是从宇宙来看世界。
另外,石涛讲“法无定法”,指什么?就是说你学习的所有方法都是有历史变化的,叫无法之法,但“乃为至法”、“无法之法,法更严”。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要准确地给自己的文化历史定位。如果你想做好文化,那就好好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这就要从翻开中国历史,看蒙学读物开始。
现在学书法的人,谁能把初唐孙过庭《书谱》倒背如流、写下来,包括很多祖先留下来的许多经典在15岁以前都学好了,解决为文化问题之后,那就很容易成为书法家。可是现在没几个人去认真学祖宗的东西,所以美术学院的学生学习半天,还是文盲。甚至出现很多大学毕业生中国字写不好,甚至不会写,英文写得不错。就跟印度似的,印度文不学了,学英文,说英文是他的母语,那你说这个民族的历史不白走了,祖先流血流泪创造的文明,不是白费了。
面对值得骄傲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我们该如何去重新认识,该如何给青少进行启蒙教育,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何去何从,我觉得这是全民族要面临的问题,更是需要承担的责任。因为中国人要做中国梦,而中国梦的魂是中画文化、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的自信,不是外来文化的自信。如何中华文化的复兴,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
责编:刘礼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j/12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