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河北平山县三汲乡出土了一块刻着19个上古文字的大河光石,经考证,上面记载的是一个叫公乘得的获罪小官吏在这里负责看管王陵。于是,一个历史上鲜有记载的神秘古国的王陵被发现了,这就是著名的战国中山王厝的墓。经考古发掘,墓中出土了文物近2万件,这些精美的文物具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风格,又明显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工艺之精湛,震惊了世人,其蕴含历史文化价值更是填补了多项考古空白。金银嵌错铜版“兆域图”金银嵌错铜版“兆域图”:这是中国最早的施工设计平面图,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带有比例尺的建筑规划图。此地图以整块铜版制成,长约94厘米﹐宽约48厘米﹐厚约1厘米,重32.1公斤。此“兆域图”是按1:的比值制作的,用金、银细条嵌错在铜版上,标记出建筑的轮廓和位置,并附有文字说明,文字与铜版是同模铸成。这个“兆域图”是中山王厝陵墓的平面设计图,由图中可看出,中山王厝的王陵并未完工,是个“烂尾工程”,只建造完中山王厝和哀后墓,中山国便覆灭了。此铜版面积大,采用错金银工艺铸造,嵌错规整精细,费工费时,制作极为不易,体现了中山国高超的铸造工艺。更重要的是,按图中所标注的尺寸,可推算出当时一步等于五尺,一尺为22厘米,这对研究我国古代土地丈量单位有重要意义。(此铜版出土时已碎裂成70多片,向文物修复专家致敬。)“中山三器”:铁足铜身大鼎,通高51.5厘米、口径42厘米、最大径65.8厘米,重60公斤,圆腹圜底,鼎足和鼎身简洁大气,古朴厚重。鼎身光素,上面刻了字铭文,顶盖上有三个抽象的圆形龙钮。此鼎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战国时期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铁足大铜鼎。铁的熔点是度,青铜的熔点只有度,把两种不同熔点的金属合铸在一起至今仍是技术难题,中山国的工匠是怎样做到的,成了一个历史之谜。铁足铜身大鼎中山王青铜方壶,高63厘米,直径35厘米,方体(汉代称这种方壶为“钫”)、小口、斜肩、鼓腹,腹壁光素,壶身4个折角处各直立攀缘着一只张嘴卷尾的夔龙,壶盖上也有4只抽象的小龙两两相对,壶身光素,刻有个篆字,字体秀美端庄。中山王青铜方壶中山王青铜圆壶,短颈鼓腹,两侧各有一圆环铺首,圈足,有盖,盖上饰有三只抽象的圆形翘首龙钮,通高44.5厘米,腹径32厘米,在壶腹和圈足都有铭文,腹部铭文59行、字。铭文中记载了中山王厝的四位先王的庙号(文、武、桓、威),确立了中山国的世系,丰富了中山国史料。此壶出土时,壶盖与壶身紧密相扣,内有3公斤左右的酒,专家打开时仍有酒香扑鼻而来,只是这深埋于地下多年的酒已呈墨绿色。中山王青铜圆壶铁足铜身大鼎、中山王青铜方壶和中山王青铜圆壶被称为“中山三器”,关于它们还有段故事:公元前年,中山王厝派司马赒率军夺取燕国几十座城池,数百里土地,并从燕国掠夺回大量青铜器,重新熔铸打造了一批青铜器,里面就有这“中山三器”。“中山三器”的铭文记载了司马赒的赫赫战功和有关中山国的历史,填补了史书文献对中山国记载的缺佚。这三器上的篆书铭文结体修长、端庄秀美,别具风格,为后世书家所追捧临摹,被称为“中山体”。对于这三个青铜器上的铭文究竟是铸造还是刻写上去的,至今仍有争议。结合春秋时期纯熟的青铜铸造技术和铭文中的阳文,可推測当时这些文字中阴文为刻写,阳文则是用失蜡法铸造而成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此案高37.4厘米,宽47厘米,借鉴了建筑斗拱的设计,下圆上方,出土时案面朽坏,方案坍塌变形严重,经过专家修复后,惊艳了世人。在方案的圆形底座下,有四只小鹿昂首跪卧,乖巧而机警,座上有四龙盘绕成半球形,龙首昂然而立,作斗拱状伸向四方,每只龙头上各顶一柱以支撑方案的四角。在龙身盘结间各有一凤,引颈长鸣,似欲挣脱而出,却被龙身所困。此方案是以失蜡法分段铸造拼合而成,其错金银工艺登峰造极。错金银是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再用错石(厝石)磨厝平滑,厝石就是细砂岩,是春秋战国时青铜装饰的新创造。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十五连盏铜灯:此铜高82.9厘米,底座直径26厘米、重13.85公斤,整个灯看起来就像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树杆上分出高低错落的七根枝条,每根枝条两端各托一盏铜灯,用杠杆的原理很好地保持了整个铜灯的平衡。灯座和灯架采用分铸法组合而成,以插孔和插槽相连,每对孔槽各不相同,避免插错。灯座由三只伏虎衔环作承重之势,灯树下有两人向树上嘻戏的猴群抛食,树枝上还有翠鸟栖息……这是融实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杰作。十五连盏铜灯此外,还出土了极富中山国特征的山形器、船葬坑(有41个盗洞,可惜中山王厝的“豪华游轮”损毁不能复原)、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底座等……关于中山国的文献记载极为有限,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只用寥寥数笔带过。中山王厝墓的发掘为我们打开了一座文物宝库,也揭开了中山古国神秘的面纱,让我们了解了更多中山国的历史,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j/14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