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小新
本文选自《财新周刊》年第35期封面报道。
财新周刊移动端每周六更新!周周重磅篇篇精彩!重大选题特刊呈现,移动用户尊享!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扫描
“发达国家认为把氨减少30%以上,则达到临界点,可限制颗粒物形成。”刘学军说,“我们认为,中国的氨减排从技术上讲可以达到50%。”
年8月19日,环保部发布《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这是中国 国家层面的氨排放编制指南。这部指南由北京大学牵头起草,主要起草人是前文提到的宋宇。
在《指南》编制说明中,编者写道:“目前,我国大气氨排放清单技术和估算模式套用国外现有成果,缺乏一套科学准确的氨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指南,无法反映我国氨排放的自身特点,因而对氨排放的进一步精确估算成为当前困扰我国环境管理部门的主要问题。”
宋宇告诉财新记者,编写这套《指南》,是为了建立一套适应中国本土的排放因子数据库。《指南》是在国外成熟的排放因子基础上、根据中国本土情况调整而成,方法也更细致。
此外,宋宇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开始自主研究一套完全基于本土测量的氨排放因子,他们刚刚结束在华北农田化肥施用的研究。
种种迹象表明,环保部门已经初步认识到氨排放带来的问题。彭应登告诉财新记者,北京市环保局已经批准课题和经费,对北京市氨气的排放来源、控制对策进行研究。
年8月,北京市环科院发出招标书,项目名称为“北京大气氨排放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包括牛场、鸡场周边大气环境氨监测分析,农田化肥施用氨排放控制对策研究,垃圾场、污水厂、交通干道大气氨排放特征研究等。
“现在是科学家正在跟国家提建议阶段。”王跃思说。
“现在我国有 化硫、氮氧化物的减排目标,但是目前还没有包括氨。下一步肯定要控制氨,这个措施(氨减排)西方国家已经出台,而且认识到其在未来控制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中的重要性。”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学军对财新记者分析。
如何进行源解析,如何改进监控措施,也是难题——这毕竟决定了未来管理措施的每一步。
宋宇告诉财新记者,氨排放因子的测量非常困难,“首先氨的测量就很困难,因为氨是寿命比较短的一种气体,测量过程中还有吸附。”
此外,也有学者担心,即便环保部想治理氨排放问题,但此事牵涉到农业、牧业、化肥生产和使用等事宜,需要跨部门解决,这可能还需要更高层发布文件来推动和协调。
但显然,不管有多少困难,中国要想真正把空气治好,无论如何都需要及早控氨。认识到氨污染的严重性,当是长征 步。■
财新周刊移动端每周六更新!周周重磅篇篇精彩!重大选题特刊呈现,移动用户尊享!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扫描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j/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