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回去探望了仍然生活在乡村的外婆,在宁静自然的乡村住了几天,所以原本打算,这周想推一篇关于原生态生活方式的文章。但就在前天,突然被朋友圈的一篇推文刷屏。文章的标题是:“中科院院士问懵柴静:中国人是不是人?”
推文中的文字措辞很激烈,文中有一个柴静采访中科院院士丁仲礼的视频。这个采访并非发生在近期,而是早在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争议落幕后。而关于采访背景、科学介绍等重要信息被人为剪切,不知是否是发文者有意为博眼球,让视频看起来更贴合标题。不过,推文的阅读量超过十万,点赞转发更是反响热烈。
从乡村回到雾霾灰暗的城区后,我重新找到并看完柴静对丁院士的完整采访(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在雾霾已严重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的今天,回过头再来看这场六年前的采访,让我感慨万千。
其实,对于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这些议题,无论是中国,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全世界都仍然处在一个雏形阶段。
首先,采访中的IPCC协议拟定者,对于亿吨碳排放量的总值设定,基于一个经不起质疑与推敲的“两摄氏度理论”。而协议中未能做到对各方公平对待的方案,更见当今整个国际社会对这项议题的欠成熟。它更像国际范围内为环保而做的一次尝试。
而目前,发达国家制定的减排方案,是根据他们自身的发展程度来提出的。中国对协议的质疑,是基于我们的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人口因素来考量的,丁院士提出的建议就是他认为适合中国发展的减排方案。所以我个人倒不认为,IPCC协议是一场发达国家有意主导的“阴谋”。只是参与会议的各方都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去做一些事情。
而这份协议,从碳排放总量的设置上,到各个国家分蛋糕上,根本无法站在全人类公平性的高度,成熟地拿出一份兼顾各方的答卷。
记得丁院士在采访的结尾说,地球是不需要拯救的,需要拯救的是人类自己。实际上,从协议的提出者,发达国家的减排方案,到丁士为中国定的减排目标,环保减排这项关乎人类生存的议题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尚未真正达到站在全人类层面的高度。
这是因为全人类目前的发展水平高低不等,而在这条以煤炭资源为主要推动力的、复杂而漫长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又突然遭遇这场环境危机。于是,我们就像毫无经验的婴孩一样,无法抽离出自身的局限去解决它。说到底,还是丁院士所说,只有文明的发展才是最根本的自救之路。
那么这条文明发展之路,通往哪里呢?我们不妨大胆地畅想一下。回想工业革命时技术的发展,使得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煤炭的能源根基也是这场技术革命奠定的。所以,如果将来对其他清洁能源的利用从技术上获得突破,又将引起怎样的风云变幻?
例如对太阳能的利用,不仅仅只是家里的太阳能热水器白天烧点水,晚上洗澡水不够用还得用电烧水代替;对风能的利用,不仅仅只是支起几座漂亮的风轮;对地热能的利用,不仅仅只是多开几家温泉桑拿……也许终将有一天,我们的文明可以完全进化到一个%不依赖碳排放的发展程度。
当然,这些在目前只是痴人说梦似的畅想。但在那之前,它可不可以是一个 目标,一个方向标杆呢……
那么,在这个 目标的道路上,我们接下来需要开始往行动方向行进,无论争议如何激烈,立场多么对立,都无可逃避各自的责任,因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里的我们,包括丁院士在内的最前沿科研工作者,包括中国、美国这些碳排放大国,包括我们每一个人。
温室效应,全球气候的极端变化,我们头顶上这片灰蒙蒙的天空,都在侧写着我们对化石能源的无节制开采。现阶段,我们的文明发展,就像一部高速运转的引擎。
而当下我们能做的,首先是要抑制能源开采的疯狂,给它施加一个反作用力,但这个过程中,引擎的运转仍然是在增速的。只有等到加速度彻底为零时,运转速度才开始进入临界值。接下来的持续不懈,才能让良性的循环真正开始。这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的艰巨任务。
回到混乱复杂的现实,我在朋友圈看到的分享与评论,大部分都只是被标题误导,变成一场立场大讨伐。微博上更有甚者对柴静本人进行不堪入耳的人身攻击。这让我感到无所适从。
写下这篇推文的初衷,也是想以一个关心环境议题的人类一份子的身份,发出一份呼声。有人也许会问,这么一项环境问题,跟一个做婚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j/5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