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流速度缓慢的人
长期卧床、心力衰竭、肿瘤压迫、静脉曲张及静脉瘤患者,妊娠妇女的血流速度均缓慢,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上,易于形成血栓而导致血栓性静脉炎。
2.血液凝固性增高的人
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增高,纤溶活性降低,血液凝固性增高而引起血栓形成。其他还有各种原因引起的失水、失血,也可引起血液浓缩,凝固性增高;血小板数量及黏性增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含量增加,可引起血液浓缩;若体内存在胰腺、肺脏的恶性肿瘤,可引起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入血,激活凝血系统,亦可引起血液凝固性增高,导致血栓性静脉炎。
3.血管内膜受损的人
有的患者静脉注入硬化剂、高渗溶液、抗肿瘤药物、造影剂,24小时静脉插管,肿瘤细胞侵犯及细菌感染,均可引起血管内膜受损,内膜损伤后粗糙不平,血小板易于黏附,从而引起血液凝固,促使血栓形成。
4.患有风湿类疾病的人
风湿侵犯血管壁引起血管发炎,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此类血栓性静脉炎往往呈游走性,治疗较为困难。
(以上内容转载好大夫在线/血栓在线,版权属于原作者)
---------我是威凝有话说的分割线---------
D-二聚体是血栓溶解过程中产生的,它反映出的特异性并不是指在某一种特定的具体疾病中的表现,而是针对有凝血和纤溶过程的这一大类疾病的共同病理特点。从理论上讲,交联纤维蛋白的形成就是血栓形成。但在临床有许多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都有可能激活凝血系统,当有交联纤维蛋白产生后,就会激活纤溶系统,水解交联纤维蛋白,以阻止其大量“堆积”(有临床意义的血栓),导致D-二聚体明显升高。所以,D-二聚体升高并不一定就是有临床意义的血栓形成,对于一些疾病或个体,可能就是一个病理过程。动态监测D-二聚体很重要!
D-二聚体检测 的临床价值是用于排除DVT和PE。循证医学证实其VTE和PE的排除性诊断价值。临床结合验前概率(pretestprobability,PTP)同时使用高灵敏度方法检测患者D-二聚体浓度,来排除DVT和PE。当PTP评估为低、中风险,D-二聚体检测cutoff值为阴性(0.5mg/LFEU),即可排除DVT和PE,无需再做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
欢迎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j/5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