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_p2/导言
关联理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让教学方式更多样,更灵活。在实践探索中,教师发现运用关联可以提高课堂实效,训练学生思维,突破学生学习的瓶颈,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由斯珀伯与威尔逊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关联理论中的认知原则,也就是人类的认知倾向于与 的关联性相吻合。这一原则运用于语文教与学中,可以大大地改变单一的、机械的、线性的教与学的模式,能够让语文学科的教与学更多样、更灵活、能够将教与学的内容更加立体化,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论是字词教学中的关联,阅读教学中的关联,还是阅读与写作的关联中,都能很好地突破学生学习中的瓶颈。学生能够在彼此的关联中,多角度审视,多方位思考,从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字词学习关联,追求高效
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难在学生记忆字形字音时缺少方法,思维比较单一。我们要精心设计字词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效率。我们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在情境设计中,唤醒学生能促进新知识学习的已知,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关联。“将新知识建立在牢固和准确的已有知识之上,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形成联结,从而帮助学生建构更加复杂和牢固的知识结构。”
(一)
同一偏旁的字相关联
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多种,其中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比较大,所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将同一偏旁的汉字建立起关联。比如:学生学习“闹”的时候,学生的已知是“市”,观察字形得知,“市”字走进门里边是“闹”;学生的已知还有:“人”字走进门里边是“闪”;“口”字走进门里边是“问”;“心”字走进门里边是“闷”……通过这样的关联,学生在学一个新字时能够关联起一串“门”字框的字。
(二)
字词与生活进行关联
汉字的创造大多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再让汉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关联学习。比如,汉字与自己的名字、家人的名字、同学的名字建立关联;学习“银”字时,有学生就说:“这是我妈妈名字中的‘银’。”再比如,学习“福”这个字时,引导学生关联到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福”;记忆“迟”的字形时,把走之底与滑板车相关联,“尺子坐上滑板车,上学迟到了”……这些都是学生很真实的生活,一旦形成这种关联生活的思维,学生学习汉字就会更加有趣。
(三)
字词与见过的谜语、故事进行关联
谜语、故事是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中接触的比较多的文学样式,当学生学习字词时与谜语、故事相关联时,定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学“舞”字时,有的学生说道:“我读过一个谜语:四十年一夕相会。”让其他学生猜一字。这时,学生定会对谜面中的字进行组合猜出谜底,这样的关联,学生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字的字形。
学习“阔”字时,有学生便关联到连环画《三国故事》中杨修的故事:“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告诉工匠们门内添‘活’字,是‘阔’字,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在这个字学习中,通过与故事的关联,学生对“阔”的音形义都理解了。
在字词教学中,运用关联理论认知原则,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由单一的字词关联到一串的字词,关联到实际生活,关联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从而牢固地建立起自己头脑中的字库。
二.阅读关联,训练思维
“阅读教学不是单纯解释字面意思,还涉及到作者思想与文本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采用关联阅读,让文本本身或者文本与文本之间产生联系,在彼此互动的勾连中,更好地挖掘文本深意,产生更高效的阅读效果,培养学生关联性阅读的思维。
在深入实践研究之后,我们发现有的文本内部就需要彼此互相关联进行阅读,有的文本可以与同类型的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有的文本可以让选文与原著进行关联阅读。现以文本内部的关联阅读进行阐述。
例如:《墨竹图题诗》一文的教学,教材安排一个文本教学中有三个版块的学习任务:学诗、赏画、诗画欣赏。如何有机地将三个版块内容进行统筹学习呢?当然根据文本的特点, 的办法就是采用关联阅读进行。以竹为依托,把诗、画和诗画欣赏内容关联,便可以感受到板桥竹的形、情、风骨的表现手法皆与世人不同,而这恰恰凸显了郑燮心系百姓、体恤民情的深沉情感的可贵,诗格、画格、人格浑然一体。
在教学中,先通过多层朗读,读懂诗意。接下来就运用关联阅读的方法,去感受竹之风骨,诗人之人格。
层关联,关联诗和画,引导学生感受竹之形。利用“画中找诗”的方法,去抓住两方面的关联。诗中“听竹声”和画中“见竹形”需要借助联想这一“桥梁”打通诗画关联,由“声”见“形”。在“声”与“形”的转化中,打通了抽象文字与具象画面之间的通道,学生自然而然便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二层关联,关联画和诗画欣赏,引导学生感受竹之神。采用“借图寻文”和“探寻矛盾”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人由眼中竹到心中竹,再还原到“青翠欲滴”之竹,由竹之形,感竹之神。
第三层关联,诗与诗画欣赏进行关联,引导学生去感受竹之情。学生在静读、品味、批注中,走进郑燮的内心,仿佛见其忧,感其急,查其情,从而入诗境,入文境,更入心境。第四层关联,全面关联,将诗、画、诗画欣赏与资料进行打通,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之人格与竹之风骨的统一。
有了前面层层深入对郑燮一心为民这一情感的理解,学生对于体会到郑燮“以民为天”的人格的理解可谓水到渠成。
,再进行横纵关联。横向关联,梅与竹进行关联,凸显竹文化的特点,也能从中触摸到元清不同时期社会的影子;纵向关联,竹与竹的关联,感知竹文化的不同内涵。
在这篇图题诗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运用多层次关联的阅读方法,培养了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文本的理解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让零散的、块状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立体化的思维结构。
三.读写关联,突破瓶颈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阅读、写作是语文学习中两个重要的任务,两项任务之间必须要进行关联,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以三年级的阅读与习作为例阐述如何将这两者进行关联。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是学习状物的关键期,基于之前《翠鸟》《大熊猫》文本的学习,知道写小动物时可以借助总分结构按一定顺序来描写,但是在写作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观察不全面、不持续,语言表达不准确、不具体,语言运用缺乏比较、斟酌,不会灵活运用总分结构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结合单元内容进行关联、整合,达到提升的目标。
我们采用先关联阅读写小动物的文章:《翠鸟》、《小虾》、《松鼠》,然后再关联到习作。
《小虾》和《松鼠》都是在抒发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两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共通之处:
其一,在段落结构上,两课中部分段落都采用了总分段式。
其二,在表达顺序上,都用到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让描写更加有序。
其三,在语言表达上,都用了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把小动物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年级上册中的《翠鸟》一文也是通过对翠鸟外形和生活习性的描写抒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学生对描写翠鸟颜色鲜艳的段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作者所使用的打比方、有序表达等写法有了一定的积累。通过关联阅读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并借助这些方法让小动物的习作得到提升。
首先关联《翠鸟》和《松鼠》,探动物外形之写法。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完成下表:
外形
写作方法
翠鸟
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1.结构:总分
2.用词:准确
3.顺序:从头部到背部再到腹部
4.说明方法:打比方
5.抓特点
松鼠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的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1.结构:总分
2.用词:准确
3.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头到尾。
4.说明方法:打比方
5.抓特点
再关联《小虾》和《松鼠》,寻习性之写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具体事件
写作方法
小虾
小虾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
1.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2.一连串的动词。
3.联想。
……
松鼠
松鼠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窝搭好了,还在上面加一个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1.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2.一连串的动词。
……
在完成了这两次关联阅读后,再将目标指向运用动词的准确性以及作者持续地观察和联想,链接情感。
在此基础上,与习作进行关联,引导学生借助以下表格修改自己的习作。
进行这样的读写关联,让学生的习作修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抽象的写作术语具象化,将写作者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打通。学生通过关联自己的习作,很清晰地发现自己的习作存在的不足,让修改习作不再茫然。
总之,关联理论中的认知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尝试、挖掘,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
作者简介
曾萍,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语文教师,区语文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曾荣获海淀区“四有教师”称号、海淀区“ 班主任”称号;曾参加海淀区“世纪杯”、“风采杯”基本功比赛均获一等奖,多篇论文在市区级获奖。在教育教学中,她遵循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规律。放平心态,用爱和智慧去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静静地欣赏学生自信成长的姿态。
主编:景小霞李伟金毅
执行主编:王吉根
本文编委:刘莉
万泉教科研
身边小研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j/9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