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和悦大司秉持初心未敢忘以研促教共成


秉持初心未敢忘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不一样,每天都在碰撞。研讨,实践,反思,重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改变,只为了心中的不变。

在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是各施其法,各展其才,呈现了一节又一节既有着浓浓语文韵味又能学习语言能力运用的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语文课。

吴艳老师执教《搭船的鸟》

《搭船的鸟》是在部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 篇课文,本文以儿童的口吻,描述了“我”在去乡下的路上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

本文放在习作单元 课,肯定承载着特殊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充分解读文本,提炼可用于习作的训练点。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存在相同点——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翠鸟的外形,抓住“美丽”这一 特点,分别从“羽毛”和“长嘴”进行具体描写;第四自然段则主要描写翠鸟捕鱼的动作,通过“冲”“飞”“衔”“站”“吞”等连续性动词进行具体描写。经过比对,两段都是通过抓主要特点进行具体描写。于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训练——引用了两段视频观察较有特点的鹈鹕。通过 个视频观察鹈鹕的外形,先留心观察鹈鹕给你留下 的印象是什么,接着,再次观察引起你注意的关键部位, ,给这些部位排排序。接着通过第二个视频,放手观察鹈鹕的动作,这时候学生能通过先观察整体印象,再分解动作进行写具体。习作单元的范文承载着特殊的价值,需要我们充分挖掘。

陈林慧老师执教《桂花雨》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单元的习作旨在孩子们通过观察不同的事物,找出它们的特征,发现美的存在。

观察事物的特征,仅靠眼睛看,观察到的东西比较片面。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呢?陈林慧老师在吴老师读写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观察方法:用眼睛看,观察事物的颜色、大小、形状;用耳朵听声音;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摸触感……在这样的基础上,陈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面的那几株桂花树。在落笔成文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搭船的鸟》的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法,将桂花树分解成树冠、树干和桂花三个部分。通过重点指导桂花部分,引导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表达出来,使文章具体、生动。真正让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读有法,写有依。

朱应俐老师执教

《蜘蛛开店——运用反复结构创编故事》

“把握课后练习特点,落实语用要素”,是本学期组合教研的重点之一。朱老师执教的《蜘蛛开店——运用反复结构创编故事》就是从课后题中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同学听。”得到了启发。

反复结构是儿歌、故事中常见的写法。这样的写法不仅符合低年级孩子的阅读特点,而且让故事变得好玩有趣。怎样让孩子了解反复结构,并初步尝试运用反复结构呢?朱老师先用《手指歌》、《什么尖尖尖上天》这两首儿歌导入,让孩子发现反复让儿歌很有趣。接着由儿歌过渡到故事,引导孩子回忆《小蝌蚪找妈妈》,发现故事中的反复,感受反复让故事很有趣。再引导孩子运用反复结构创编由《蜘蛛开店》改编的《蚕儿开店》。在创编的过程中,紧紧地抓住“有趣”,引导孩子编“有趣的反复”。孩子们编得脑洞大开、兴趣盎然。看来,在读写教学中,吃透编者的意图,紧扣课后习题,可以扎实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

潘璐老师执教《续写故事》

续写故事习作是对本单元故事预测的延伸,从整个单元设计来看,这样的安排体现了“看、想、说、写”的思路,要求学生能根据故事的前半部分续编故事的后半部分。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但想象要基于观察,基于生活,因此观察与联系生活实际是写好本次习作的关键。编写情节完整、合理的故事是本次习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乐于与同学分享习作,并能简单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老师引导学生了解续编故事首先要弄清三幅图画写了些什么,接着根据三幅图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预测故事进一步的发展,续写接下来的故事,然后连贯地把故事写下来。不论故事按照什么情节续编,都要注意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总之,一个故事一定要表达一个中心意思。续编故事,还要注意与开头部分紧密相联,展开想象的部分一定要合情合理,符合整个故事的意思。

教而不研则浅。在胡笑娥老师的带领下,在年级组老师们热心指正下,这种“精彩分享”的教研活动,让我们不仅从中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相互比较、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智慧共享、共同提高。

图文:三年级组合教研组

永康市大司巷小学

和悦教育适性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s/10417.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