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花婆婆一样撒下阅读的种子
一个人,一段文;没有炫目的舞台,只有安静的朗读。综艺“清流”《朗读者》老少咸宜,自播出以来广受欢迎。特别是对家有孩子的父母,尤其有启发。因为世界上最棒的辅导,就是父母成为孩子的“朗读者”;世界上最棒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让孩子成为终生的“朗读者”。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周益民老师,周老师是儿童阅读的引路人,一直在非常前瞻地做着一件对中国教育、中国孩子功德无量的事——儿童阅读推广。琅琅书声就是孩子的朗朗乾坤,希望更多家长、老师能够读到这篇文章,能够拨动孩子“阅读”的那根心弦,让孩子成为最美的“朗读者”!
最美的朗读者,
原来是孩子!
○
周益民
标题
编者所加
选自
《童年爱上一本书:教师、父母如何伴读》
诵读,是儿童阅读活动的一种形态。包括背诵、吟诵、朗读三个基本要素,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对儿童语言的发展、精神的涵育具有重要意义。诚如安徽的薛瑞萍老师所言:
“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
1、儿童诵读什么
儿童诵读的材料应该与儿童生活、儿童趣味密切相关,应该是“有我”的,即所诵材料应该合乎儿童趣味、切合儿童包括语言在内的身心发展需求,为儿童乐于接受。
具体而言,应以韵语为主,包括童谣儿歌、童诗、现代诗歌、古诗词曲等。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说,韵语“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其中,童谣儿歌应是低年级学生主要的诵读内容,然而,这也常常为成人所忽视与轻视。
童谣儿歌为孩子所喜闻乐见,是所有儿童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是儿童接受文学审美最初、最朴素的形式。泰戈尔说:“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上具有吸引盘踞的力量。”
童谣儿歌的样式十分丰富,有摇篮曲、问答歌、连锁调、颠倒歌、数数歌、绕口令、时序歌等,都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比如:
谁会飞
(广西儿歌)
谁会飞?
鸟会飞。
鸟儿怎样飞?
扑扑翅膀去又回。
谁会游?
鱼会游。
鱼儿怎样游?
摇摇尾巴调调头。
谁会跑?
马会跑。
马儿怎样跑?
四脚离地身不摇。
谁会爬?
虫会爬。
虫儿怎样爬?
许多脚儿慢慢爬。
小红孩
小红孩,戴红帽,
四个老鼠抬红轿,
狸猫打灯笼,
黄狗喝响道。
一喝喝到城隍庙,
把个城隍老爷吓一跳。
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会引起儿童的美感、愉悦感,使其领悟到文学的魅力,甚而对他们的精神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儿歌也是儿童最早感受母语文化的重要语言和文学形式,有助于儿童感知母语的音乐美、声音的形式美。
朱自强先生曾经介绍,方卫平教授的孩子两三岁时,一次自己学穿衣服,穿裤子时怎么都穿不上,于是就唱:“小麦子(他的乳名),穿裤子,穿不进,嗯嗯嗯。”朱先生认为,这个孩子的文学能力已经有了形式化的感觉,他知道如果只唱“小麦子,穿裤子,穿不进”,是不完整的。怎么办呢?没有词的时候也不把它空置在那里,于是填上了“嗯嗯嗯”——这就完整了。这就是孩子的能力,也可见儿歌的语言是与儿童的当下语言相融的。
朱自强《会说话的手》
在传统韵语中,对对子也是具有汉语典型意义的一种形式。张志公先生说:“对偶,跟押韵一样,也是汉语汉字的特点,也有利于儿童的朗读、记诵。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境界高的,更给人以优美隽永之感。”
上海的丁慈矿老师探索小学对课教学,卓有成效。他所编写的“晨读对韵”音韵和谐,适合诵读: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
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
狗尾草,鸡冠花。白鹭对乌鸦。
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诵读,正是以顺应儿童特点的方式从音韵角度帮助儿童建立与母语的联系。
2、儿童如何诵读
诵读是最简单的,也是最质朴、最自然的。
,“我”的情感投入
指诵读主体儿童与诵读材料间的情感共鸣。诵读忌讳机械读背,并非纯粹的记诵训练,要努力引导儿童通过诵读感受母语的美好,表达自我的情感。
首先,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明代学者王守仁十分重视“歌诗”的作用,甚至很具体地规定了“歌诗”的方法,这是保证诵读效果的前提: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
其次,要在材料与儿童间建立联系。我们强调,诵读的材料要有“我”的存在,一方面基于材料自身与儿童精神生活的贴近,另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地在材料与儿童间建立联系的通道。
有的作品具有外显的直接对接性,比如美国诗人、绘本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作业机》,无须多言,诗歌表达的正是孩子的内心世界。
作业机
〔美〕谢尔·希尔弗斯坦
作业机,哦,作业机,
谢尔·希尔弗斯坦《阁楼上的光》
世界上最完美的机器。
只要把作业放进去,再投进一角硬币,
按下按钮,等上十秒,
你的作业就会出来。
又干净,又整齐。
来看看——“9+4=?”答案是“3”。
3?
哦,我的天!
看来它没有我想的那么神奇。
谢尔·希尔弗斯坦《阁楼上的光》
有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意蕴,需要教师有意识、有节制地加以点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品。譬如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贾尼·罗大里那首 的短诗《需要什么》,从语言形式看,运用顶真的修辞,“桌子”“花朵”则具有鲜明的象征意味。
需要什么
〔意大利〕贾尼·罗大里
做一张桌子,
需要木头;
要有木头,
需要大树;
要有大树,
需要种子;
要有种子,
需要果实;
要有果实,
需要花朵;
做一张桌子,
需要花一朵。
诵读时,可适当引导:任何的美好与伟大,都从微小开始。学生从形式与内涵两个角度有所领会时,诵读的声音便蒙上了顿悟的喜悦与思索。
另外,适度的模仿与创编,也是建立作品与当下生活联系的有效方式。孩子们在诵读了上面这首《需要什么》后,尝试着模仿写作:
需要什么
隆梦琦(三年级)
做一个鸡毛掸,
需要鸡毛;
要有鸡毛,
需要母鸡;
要有母鸡,
需要小鸡;
要有小鸡,
需要鸡蛋;
做一个鸡毛掸,
需要鸡蛋一个。
需要什么
贾云轩(三年级)
织一件毛衣,
需要毛线;
要有毛线,
需要羊毛;
要有羊毛,
需要绵羊;
织一件毛衣,
需要羊一只。
第二、节奏与韵律的彰显
韵语作品具有诗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节奏,音乐性是一切诗体作品的共同特征,儿歌尤胜,因儿童对文学的接受更侧重感官性。诵读时,需要就着作品特点,表现出固有的韵律与节奏。
仍以儿歌为例,歌戏互补是其一大特点,它的诵读就可与表演、游戏相结合,诵、唱、戏、笑融于一体。
李渔《笠翁对韵》
第三、持之以恒的坚持
诵读的效应取决于教师与儿童默契的坚持,长期不间断的“日有所诵”,儿童与优质语言频繁接触,浸润其中,自然能化为所有,身心获得历练。
有一年,我教一年级,入学 个月,带着孩子们诵读了18首儿歌,并要求他们在国庆假期诵读给父母听,并说说其中最喜欢的。下面是部分父母对孩子诵读情况的记录:
刘亦涛:我最喜欢的儿歌是《古朗月行》《五指歌》。《古朗月行》让我觉得好像飞到天上一样,《五指歌》给我轻松快乐的感觉。
黄蔡慕阳:我最喜欢《太阳爬高楼》。《太阳爬高楼》告诉我高楼也有它的坏处,会挡住太阳公公。
杨洁莹:我最喜欢的儿歌是《拍手歌》《问答歌》。《拍手歌》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唱歌一起玩,《问答歌》能给妈妈猜谜语。
顾颖捷:我最喜欢的儿歌是《大象大》《真稀奇》。第二首里麻雀怎么会踩死老母鸡,太小了;80岁老翁怎么会睡在摇篮里,只有刚出生的小孩才会睡那儿。真稀奇。
《童年爱上一本书》
周益民著
万千教育
出品
点击标题,延伸阅读:
周益民对话梅子涵:从平凡的日子中看见“故事”
荐读
《童年爱上一本书——教师、父母如何伴读》
万千教育
yu
专注阅读
分享
成长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s/10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