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分钟 分值: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最近举行的联合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启动仪式上疾呼:“我们必须帮助那些极度脆弱的人——数以百万计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华民族向来就有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开展对外援助70年来,中国始终本着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印度洋海啸、西非埃博拉疫情、尼泊尔特大地震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中,中国总是________地向这些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绝不在朋友落难时袖手旁观,绝不在伸出援手时夹杂私利,这就是中国之义。
应当看清,西方一些人歪曲中国提供的人道主义救援,抹黑中国善举,这些________的言行,完全就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玷污,________出他们狭隘的地缘政治算计和荒谬的傲慢与偏见。国际公认,为捍卫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选择勇敢“逆行”,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抗疫行动,彰显了人本精神和天下情怀,________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内含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光芒。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分)()
A.当仁不让 荒诞无稽 暴露 闪烁
B.责无旁贷 荒谬绝伦 显露 闪烁
C.当仁不让 荒谬绝伦 暴露 闪耀
D.责无旁贷 荒诞无稽 显露 闪耀
2.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分)()
A.“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
B.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
C.周萍:“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D.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分)()
A.中国始终本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B.中国始终本着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威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C.中国始终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D.中国始终本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威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源自上古时代原始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__①__: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清明节日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是礼敬祖先、缅怀亲人、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__②__,还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传承,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多个地域、多种民俗为一体,文化内涵更加丰富。__③__,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请以“清明节”开头,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个字。(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他心灵受屈精神压抑,忍受指责和侮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太守喝醉的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__________________”,曾经到百里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求师学习的艰难与诚恳。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华清宫三首(其二)
崔格
障掩金鸡[注]蓄祸机,翠华西拂蜀云飞。
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
金鸡障:用金鸡羽毛所制之饰物做的屏风。《唐书·安禄山传》:“帝登勤政楼,幄坐之左,张金鸡大障,前置特榻,诏禄山坐,襄其帷以示尊宠。”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首句开门见山,以“金鸡”的典故直言历史,交代了背景,有千钧之力。
B.“翠华”是指一种用翠鸟羽毛做装饰的旗帜,此处代指杨贵妃的绝世容颜。
C.“拂”字写出入蜀之仓促、急速;“云飞”则写出入蜀之后的混乱局面。
D.“一”字看似平常,却突出了朝元阁被关闭之后唐朝由盛转衰的迅疾。
8.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诗的第四句的表达效果。(6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9~10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之时。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首联“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檐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
B.颔联为全篇的主旨,“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近。
C.“事定犹须待阖棺”可见是诗人对暂时的挫折并不介意。
D.颈联宕开一笔,写北伐无望,故都难以重返,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和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10.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燕居即事①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1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参考答案:
1.C[解析] 空处,当仁不让:遇到该做的事情,主动去做,不推辞。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根据语境中国“向这些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说明中国遇到该做的事情主动去做,应用“当仁不让”。第二空处,荒诞无稽:十分荒唐离奇,毫无根据。荒谬绝伦:荒唐错误到了极点。根据语境“西方一些人歪曲中国提供的人道主义救援,抹黑中国善举”,说明西方言论荒唐至极,应用“荒谬绝伦”。第三空处,暴露:是指露在外面,无所遮蔽。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根据语境“完全就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玷污”,此处应用贬义词“暴露”。第四空处,闪耀:指耀眼、闪烁的意思。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或者(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肯说明确;吞吞吐吐。根据语境,修饰“精神光芒”,应用“闪耀”。
2.D[解析]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语音的停顿;B项表示插说;C项表示话题转换;D项表示解释说明。
.D[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国家”成分残缺,可改为“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威胁的国家”,排除A;二、“中国始终本着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句式杂糅,可删去“以”,排除B。“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缺少成分,应该是“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为本”;同时“疫情”后面缺少“威胁”,排除C。
4.①人类原始的信仰有两种
②不仅有祭祀、追思的主题
③清明节虽然历史悠久
[解析] 空:依据该空后面的“:”和后文“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可知,该空应该填写有关人类信仰的总结性语句,又因为是“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所以该空应填“人类原始的信仰有两种”。第二空:依据后文“还有……的主题”可知,该空应使用“不仅有……的主题”的句式;再依据前文“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是礼敬祖先、缅怀亲人、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可知,该空应填写“不仅有祭祀、追思的主题”。第三空:依据后文“但……”可知,该空应使用“虽然……”的句式;再依据前文“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传承,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多个地域、多种民俗为一体,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可知,“清明节”为主语,所以该空应填写“清明节虽然历史悠久”。
. 段:清明节的起源。
第二段:清明节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解析] 段:依据原文“源自上古时代原始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清明节日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等内容可知,该段内容主要说的是清明节的起源问题,所以该段可压缩为:清明节的起源。
第二段:依据原文“清明节,是……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等内容可知,该段主要讲述了清明节悠久且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该段可以压缩为: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6.(1)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
(2)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解析]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屈心、抑志、尤、攘诟、苍颜、颓然、硕师、执经叩问。
7.B[解析]B项,题干中“翠华是指一种用翠鸟羽毛做装饰的旗帜,此处代指杨贵妃的绝世容颜”错误,“翠华”指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这里指皇帝车驾。“翠华西拂”指唐玄宗幸蜀。故选项错误。
8.①以景结情。朝元阁里再也看不见有人进来,见到的只是燕子归来,用凄凉之景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②对比。“人”“燕”形成对比,写出阁空人亡、物是人非之悲,引人深思。
[解析]诗中第四句“不见人归见燕归”,译为“唐玄宗和贵妃没回来,而只见筑巢此中的双燕回来了”,以“人”“燕”对比,写阁空人亡之悲,至为感伤,至为沉痛,并且“以景结情”,用凄凉之景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9.D[解析]D项,“北伐无望”“失望之情”解读有误,结合诗歌颈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可知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
10.①尾联写自己深夜难眠,挑灯细细品读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②借用《出师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③同时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也暗含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慨叹。
[解析]尾联是“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诗人深夜不眠,收复河山对他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出师表》;从《出师表》这个角度是用典,借用诸葛亮的经历,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从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这一细节来说,暗含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也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整理归纳以上就可以得出答案。
11.C[解析]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1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本文综合网络报道整理,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署名或删除,谢谢!
欢迎一键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s/1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