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专业梳理重构专业逻辑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3151.html

转眼加入工作室已经近两年的时间,研究名师、践行名师的过程中,老师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各自有了自己的思考。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中期专业梳理,在总结中精进。

工作室成员专业梳理

中期专业梳理

林州市红旗渠大道学校牛林霞

在梳理之前,我想先梳理一下我的语文教学经历。

在讲台上站了近20年,刚开始讲课是照本宣科,照着一本叫做《教学设计》的书,一字一句地讲。后来发现有一本比它更权威、更全面的书,就是《教师参考用书》,于是每次讲课之前,先看《教师参考用书》,把书上对课文的分析详细地抄写在书上,课堂上照着讲。再后来,网络方便了,开始从网上找 教学设计,把自己中意的设计直接或者有选择地拿过来,为我所用。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12年,我把它叫做朦胧期。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我对教学设计有了一个整体的感悟,知道一节课应该有哪些环节,至于为什么这样设计,不得而知。

第二个阶段是我从教的第13至18年,也是我加入省实验学校的前五年,我把它称为觉醒期。这一阶段,在学校语文团队的引领下,我开始不依赖别人的教学设计,自主进行教学设计。用自己独立完成的教学设计上课,有翻车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是内心的充实。看着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一步步深入思考,听着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声情并茂地朗读,感受着学生在课堂上每一次顿悟后的成长,我越来越喜欢上课,我真实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真的,没有什么欣赏生命成长更幸福了!美中不足的是我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跟着直觉走,感觉这样设计更好,感觉应该这样,感觉……

第三个阶段是近两年,加入明师成长共同体以来,我的专业发展方向逐渐明朗。在焦校和团队的引领下,我开始研读课程标准,研读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研读王荣生教授的著作……这些研读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而这些认识、这些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语文教学,让我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特别是焦校长关于如何备课地讲座,让我拨云见日,找到了系统、科学的备课的方法。之后,我行走在不断实践、反思、改进的路上……

今日所作梳理,谈不上“专业”二字,只能算是一点感悟、一个总结吧。于永正老先生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归结为“五重”,我姑且将自己的感悟叫做“四重”吧。

一、重学情

为什么要重视学情?

从宏观上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必须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从目标设定来看,学情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设定出适宜的教学目标。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

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情是教与学内容的依据,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盘散沙。

从教学策略方面来看,学情分析是选择教学策略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做基础,任何讲解、练习、合作都难以落实。

很遗憾,这么简单的道理,我近段时间才悟出来,但这并不代表之前完全没有顾及到。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在每一节常态课上,我都能够根据学情展开教学,因为常态课是上给自己的,是种自己的田地,哪里适合种什么,哪里种上了,哪里没有种上,心中是有数的,没有种上的,一定要再次播种,确保万无一失。公开课就不一样了,总以为课是上给听众的,心中只有教案,只有事先设计好的流程,课堂上生怕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哪怕生拉硬拽,也要把学生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所以,有时候精心设计的课反而不如常态课上的好,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

重视学情,一是在课前,要分析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分析了解他们的特点与学习内容是否匹配,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方法等,以确定新课的起点,做好前后勾连、新旧衔接。要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前预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还要注意整体学情的分析和个体的差异。

重视学情,二是在课中。虽然课前做了学情分析,根据学情制定了目标、流程、策略等,但这些都只是预测,最真实的学情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不背教案,不走流程,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这才是真正的重视学情。年秋季我到一所学校讲课,我准备的是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去之前在我们学校试了两次,基本上都完成了教学任务。于是我研判,此四年级等同于彼四年级,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应该没啥问题。但当我导入新课后,发现自己错了,错得很离谱。这个班的孩子对文言文几乎没有概念,班里只有两个孩子语感好点,能够比较流利地读课文。这让我惊出一身冷汗,是往下进行还是揪住不放,我果断选择了后者。三十多分钟的时间,我就带着这帮孩子读课文,范读、领读,齐读、指名读,一句一句地来,一句一句地过,读到每个孩子都可以正确、流利朗读了,方才停下。这时离下课只有五分钟,我就用了两个问题来了解孩子们是否读懂,没成想,孩子们还真读懂了。看来,朗读就是理解的过程,基于学情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

常态课也好,公开课也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s/11075.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