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上午,武汉市洪山区和平街杨春湖畔小区居民龙女士带着家人到杨春湖公园散步,她对杨春湖水环境的变化连声点赞。“环境好了,人的心情也就舒畅了,我们小区的人就经常到湖边跳广场舞,偶尔拍点小视频发到朋友圈,获点赞无数。”
水质改善后的杨春湖
今年4月至8月,杨春湖水样检测结果显示,水质持续达到IV类标准,监测数据保持稳定,终于从数年的徘徊于Ⅴ类和劣Ⅴ类之间稳升至IV类。年启动的杨春湖入湖排口排查整治和水质净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杨春湖水质变化喜人,成为洪山区首个达标水功能区的湖泊。
“杨春湖水质的恶化始于年,当时随着杨春湖高铁商务区的加快建设,周边开始大拆大建,外源污染急剧增多,科学养护没有跟上,导致水质逐渐变差。”谈及杨春湖的治理,洪山区水务和湖泊局水政水资源科负责人李学军感慨不已,“好在洪山区迅速发现了问题,随即将杨春湖保护工作纳入区域城建总体规划,避免了持续恶化。”
风景怡人的杨春湖
李学军介绍,杨春湖水域面积亩,其中东区亩,西区亩。由于湖水水位较低,无水源补给,水体流动性不强,自净能力较差。加上沿岸部分管道截污不彻底,遇上雨天难免有污水溢流。水质的富营养化让菖蒲等水生植物疯长,一度几乎见不到湖面。
年杨春湖启动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彻底截断排口、湖底地形改造、控制水生动植物等措施多管齐下,对症下药。在湖底,利用淹没水下的水塘围堰,起垄亩的沉台,用来栽种挺水植物路易斯安纳鸢尾和黄花鸢尾;沉台周围则清淤掏深,种植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治理工程技术负责人张敬明介绍,杨春湖采用的是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结合的治理方式。其中,沉水植物是生态修复的手段也是结果,沉水植物及其附着的微生物能够高效吸附水里的氮、磷等。而挺水植物主要是“颜值担当”,一到夏季,盛开的鸢尾、荷花等犹如彩带一般蜿蜒在湖面。
湖水净化不能单靠植物,为达到合理的生态循环,鱼类群落必不可少,而在鱼品种的选择上很有讲究。“为了保护沉水植物,食草的鱼就不能投放,只能选择滤食性鱼类,如鳙鱼、鲢鱼等。”张敬明说,还有外来的杂鱼流入可能打破生态平衡,这时也需要肉食性鱼类发挥作用,通过吃掉杂食性鱼类,降低鱼类总密度,从而减少鱼类活动对沉积物的扰动以及对浮游动物等的影响,维持生态平衡。“沉水植物鱼类挺水植物”的组合,实现生物链之间的物质循环转化,使得湖中污染物不断被削减,水中营养盐的浓度不断下降,发臭现象基本得到控制,水体透明度不断提高。
谭建中是武汉市一名鸟类爱好者,每年都会到市内各大湖泊湿地拍摄野生鸟类。9月中旬,他和同伴在杨春湖连续蹲守数天,拍摄到了白鹭、翠鸟、黑水鸡、黄苇鸻等多种野生鸟类。他说,今年最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无论是拍摄到鸟的种类,还是鸟的数量,都较往年有明显增多。这与城市绿地增加、水质好转都是密不可分的。(文/图李涛邓洲)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s/1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