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张九龄感遇其四赏析


其实看到今天分享的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我为自己之前只看外貌选书的肤浅行为付出了代价。本以为选了一本封面好看的书,谁曾想这本书的内容编排上是从古体诗开始的,所以最开始的三十几首都是五言古体诗。印象中我们学过的唐诗都是绝句啊,都是“床前明月光”都是这种的啊。这本书怎么都是古体诗?句数根本不固定,昨天第一首,上来就16句,感觉已经很难读了,今天看到第二首诗的时候……我说这不会是篇文章吧?幸好,我有另外两本书辅助!对比一翻看,原来这是四首诗,但都是一个题目!这本爷爷级的唐诗三百首的排版,可真是吓坏大外甥我了啊!我们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叫《感遇》:感遇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诗的作者是张九龄,现在大家更熟悉的可能是德云社的相声演员张九龄,搜索引擎一搜,先出来的都是他!不过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朝的时候,这位大诗人张九龄才是真正的蜚声海内的名人。张九龄知名度高也是有原因的,不光是因为他诗写得特好,更是因为他官儿做的特大!职位最高的时候已经官至中书令,也就是丞相了,被誉为开元盛世最后的名相。你说都当上总理了,那一定是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张九龄的这组《感遇》,一共是十二首,这十二首都是寓言诗,托物寓意,主要抒发诗人的抑郁心境。咱们唐诗三百首里呢,收录了其中的四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其四,就是第四首。《感遇》这个诗题是古体诗比较常见的一个诗题,主要是表达对所遇事物抒发感慨的诗。那咱们的张丞相是遇到什么事儿,让他一下写了十二首感遇诗呢?原来是在开元二十四年的时候,唐玄宗重用李林甫和牛仙客,听信他们的谗言,把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从中央的领导,变成地方的办公室主任了,你说搁谁心里能好受?更何况其实张丞相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荣辱,而是朝政的安微。唐玄宗越发昏聩,李牛二人,奸臣当道。安禄山等地方势力也虎视眈眈,开元盛世即将终了,唐朝也要由盛转衰,这是他真正担心的事儿,真正感遇的事儿。说回到这首诗,一只孤单的大雁从海上飞过来,池塘河潢这种小水坑也不敢眷顾,偷偷的看见两只翠鸟,住在传说中名贵的三珠树上。然后,孤鸿就发问了:你们骄傲的站在树上,难道不怕猎人的弹丸么?才华和锋芒外露,恐怕会成为别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神明都会厌恶。如今我游荡在天空中,猎人想抓到我是不可能了。根据我们小学语文课的做题经验,你说作者写鸟能是写鸟么?当然不是,我们才不会那么幼稚。当然能分析出诗人其实是在写人,他就是把孤鸿比作自己,把李牛二人比作翠鸟,然后就描述了这个场景:一只历经坎坷的大雁,面对居高临下的两只翠鸟。也不敢在它们的树上停留,只能偷偷的瞟一眼,然后说,你们加点小心吧,枪打出头鸟啊!站那么高可危险喽!我可赶紧走了,猎人可打不住我呦!对这首诗的解读我可能更倾向于诙谐轻松一点,但是仔细品读,还是能感觉诗人张九龄深深的悲凉的。感觉像就像一个老干部,一辈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退休时,却被排挤了,然后看着那些破坏他一辈子事业的人,也无计可施。这首诗说是隐喻,但是一点也不隐晦,我觉得当时的人,谁读了都知道九龄在比喻谁。诗里写鸿雁很谨慎小心,只敢侧目双翠鸟。但是现实中,作者明显是不怕他们的,这写得没法再直白了,只是太无奈,谁让人家独得圣上恩宠呢?再深刻的解读就没有了啊,就到这了。接下来我们可以探究一下这首诗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意义”,就是我们什么时候能拽两句这首诗呢?我想到的是,在你生活中遇到了“烦人精”的时候,晚上回家,可以在朋友圈里发一句: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下面再配两个小鸟的图。图片给你找好了,隐喻的意味儿十足了啊。但是不懂的人,没准儿还会给你点个赞呢?还问你,鸟哪卖的?咋还养上小鸟了?文章就到这了,希望你永远也用不到这条朋友圈,每天都遇到让你开开心心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s/13323.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