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挖到一部丧心病狂的美食新片。
专出精品的韩国tvN制作,拍的却都是中国美食。
信我,看了这节目胖十斤,但错过它你会后悔一辈子。
它叫——
街头美食斗士
?????????
美食节目,找对人比找对菜更重要。
如果说 部《舌尖上的中国》拍得好,是因为有一个懂吃的总导演陈晓卿,那么《街头美食斗士》也找到了它的“陈晓卿”——
韩国明星厨师,白钟元。
就是海报上这个直接用手抓着吃,开心到鱼尾纹全现的男人↓
白大叔的厉害,不只在他的经历——
TheBornKorea集团总裁,年开始从事餐饮,目前已拥有30多个品牌,建立了全球多家连锁店的餐饮王国。
近年他当起了MC,主持各种美食节目。
今年的两档综艺都斩获高分,一个是9.3的《白钟元的小巷餐厅》,另一个就是《街头美食斗士》,9.5。
如果你跟肉叔一样,出门吃饭比起正经餐厅,更偏爱路边大排档, 还是露天的那种,这档节目就是为你量身定做。
目前放出的前两集,分别是白大叔来到中国,在成都和香港走街串巷,大开杀戒。
当地人路过都不会多看一眼的苍蝇小馆,在白大叔眼里就是“天国的风景”。
他操着一口比渣渣辉还溜倍的普通话,一边沿途大声朗读招牌,一边盯着路人手中的食物,逮着就问:
请问这是在哪里买的?多少钱?
看中文菜单也是毫无难度,一气呵成。
边伸手找服务员边喊点菜,指着菜单麻溜地点了一轮再加个米饭, 不忘说声谢谢。
别以为他只是表面功夫,人家可是中国饮食文化十级学者。
一边展示菜单上的“陈麻婆豆腐”一边给观众解释:陈是中国女子随丈夫的姓氏,麻是脸上的麻子,婆是老奶奶,所以……
因为菜上慢而催店家,服务员应了一声“马上”,白老师又信手拈来:
懂语言,懂习俗,还懂历史。
食物名称来源、历史典故张口就来。
军屯锅魁,得名于张飞在军屯打仗时,以头盔代替铁锅烤饼;
避风塘炒蟹,是沿袭过往生活在避风塘的渔民以重口配料烹制海鲜的做法;
茶餐厅,是针对英国人对西餐、香港人对中餐需求应运而生的中西结合产物……
还顺便帮肉叔解答了一个缠绕多年的谜题:鱼香肉丝明明没有鱼,凭什么叫“鱼香”?
每样食物入口,他都能迅速说出美味的秘诀。
麻婆豆腐的奥秘在豆瓣酱;担担面的神奇口感是因为芝麻酱和酸豆角,吃的时候 还要加点醋,不会酸,反而很爽口,还会多一点甜味。
肥肠粉的特别之处则在于薯粉+红油。
薯粉是整碗面的口感担当,滑滑的,不会吸收汤汁,吃起来反而呼噜呼噜很爽;
肥肠打结再煮,是为了锁住脂肪,红油的作用是主导一切,是所有味道的“指挥者”;
作为技术过硬的名厨,白大叔还会给你科学分析烹饪原理。
光是用油,就是一门讲究的学问。
长时间炸食物时,油要从冷到热,表皮才酥脆,不会膨胀;油温太高要降温时,不能加生油,要用烧开过的冷熟油,否则会有一股怪味。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会看到他在节目中被无数次烫伤
每次从老板手中接过食物,马上塞嘴里,又一秒拿开:啊,烫嘴!
急着喝汤,结果被辣椒油溅到眼睛,痛得 也不停下来缓缓,宁愿拿纸巾捂着眼继续开吃。
还自言自语:没有办法啊,真是充满眼泪的肥肠粉啊……
一进食就秒变智障,化身只会点着头说“好吃、好吃”的复读机。
你听到他嘴里永远在叫唤:
早知道就买多点、早知道就叫大份、早知道就试多种……
吃得满嘴流油,一头大汗。战况激烈时,连餐具都嫌多余,直接上手。
中途离席去拿配菜,回来看到还没吃完的猪脚饭被清洁工误收,顿时晴天霹雳,心痛到无法呼吸。
一个大男人,就这么在异国街头为了半碟饭当众痛哭……
笑的是他犯起中二病,吃饱之后,一边崇拜地偷瞄默默做菜的店主,一边戏精上身,压低声线跟镜头说悄悄话:
说好当天要去找茶馆体验茶文化,结果半路被餐馆吸引过去了,搓完一大顿之后,才猛然想起自己目的地是茶馆。
甚至旅游到 ,在路边排队看到熊猫雕像,才猛然想起来了一趟四川,都没去看熊猫,每天光顾着吃了。
只好安慰自己:熊猫在电视上就行了,电视看更清楚…
哈哈哈哈真·吃货了。
要肉叔说,《街头美食斗士》好看就好看在接地气。从食物到主持人,都充满了烟火气。
没有任何地域、文化、阶级限制,只专注在吃这一件事上。
街头巷尾的大排档小吃, 不比高级餐厅的法式大餐差;小贩们的纯熟技艺,也完全不输五星级酒店大厨。
热锅里滋滋响的油炸声、爆炒的火舌声、锅和铲的碰撞声、汤汁从勺子上滴落的粘滞声、食材在汤汁中颤颤抖动的沸腾声……
这些诱人的声音和画面,绝不会让你失望,ASMR炸裂。
送上一组高能动图。
有毒,慎点!
赞赏
长按复方木尼白电疯早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s/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