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了不起的乞丐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http://www.zggylt.com/

这红尘很破,但不是我看破。(沈巍)

●本文说的“乞丐”不是沈巍,当然他不是乞丐,他是“大师”。说的是一位真正的无名乞丐,解析他的绝命诗。

你看他兀自气定神闲,面对奔流大江,心中波澜不惊,从他挺拔的身姿能看出,他已然成竹在胸,沧桑中带着些许温暖,洒脱中透着丝丝威严,只见他微合双目,嘴角微微上扬,我不由惊叹,

啊……世间竟有如此有气质的、有味道的乞丐!

啊……世间真有如此有学识的、有内涵的乞丐!!

话说清朝嘉庆年间,某年某月某天某地,正值寒冬,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断气惨死于街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显然是死于饥寒交迫。当太阳升高,街上的人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目光全都聚焦在这位乞丐的身上,品头论足。

继而,某人发现其怀中揣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一首诗,题名为《绝命诗》。无落款。其诗应该是乞丐临死之前写下的。在场某人很有文化,又显然是私塾出身,读罢,为之震惊、拍案叫绝。

用我的理解,用我的知识来解析这个乞丐生前的这首诗。再用我的理解替他作一首生前诗。

《绝命诗》

清·永嘉乞丐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只要读过高中,古文底子不差的人就知道,这首诗水平高,有用典,说明这人读过很多书,能活用。仔细品味诗中有柳永不羁之风,有,有刘禹锡的豁达有杜甫的责问。这是一首水平极高的七律作品,有意境,有气度,有胸襟……不是象我写诗,硬凑,用典一点不会。他自然转合,天衣无缝。言有尽,意无穷,对仗工整,语言清幽,格调高雅。

此人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一点不为过。我一句句用我的理解道来。

首联:“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有苏东坡的豁达之情。我的身世如孤苦无所依靠的水上的鸥鸟一样,但无论如何我都要扶着拐杖经过南州。“水上鸥”化用了杜甫《旅夜书怀》中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句,“又携竹杖”而源自于苏轼《定风波》里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用典了无痕迹。“竹杖”也实指他的讨饭棍吧(打狗棍),选择的起点看来就不低,为何沦落如此地步呢??也许只是家世飘零,才沦落到街头冻死的结局。也许有其它原因。哎,这哪儿像一个乞丐。

认命吧。表达了就算自己的身世再凄苦,再多么的无依无靠,再多的大江东去,也要“烟雨任平生”也不惧怕困苦,要和苏东坡一样,身处逆境就将就的活着,要从容地过完自己的这一生,到达属于自己的目的地,坚定且毫不动摇。心底这样强大,为何沦落如此地步呢??哎,这哪儿像一个乞丐。

颔联:“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有柳永婉约的不羁之风:“盛残月”化用了柳永的《雨霖霖》的经典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歌板临风就是怀念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了。“唱晓秋”《赤壁怀古》“壬戌之秋”这乞丐(原谅我暂且这么叫你),苏东坡应该是他心中的图腾。得意讲究,失意将就。祭奠苏东坡腾挪跌荡的一生。自己的饭囊中什么也没有,只能装下那空虚的天空中的月亮的倒影。表明了碗空的,自己饥饿了,看来已经很久没吃饭了,将碗和月亮联系起来,画面唯美,表达得非常诗情画意。歌板还有林逋的“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的妙处,虽然我是个乞丐,不能低声吟诵,但我还可以敲着檀板唱歌。敲碗也能打出歌板的况味。哎,这哪儿像一个乞丐。

自己很是饥饿,可怎么办呢?只能苦中作乐,迎着风,迎着人世间的冷言冷语,拿起板子,唱着天微微亮的秋天的歌谣。那歌谣想必是苏东坡的曲子,亦或柳三变的。自己的生活已经山穷水尽了,可还能唱歌,苦中作乐表明了诗人的乐观精神。唱的歌却是关于秋的,那是刘禹锡的秋诗?那表明诗人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要走向尽头,很是发愁这自己的一生,但还是要乐观面对。悲境中有如此乐观。为何沦落如此地步呢??哎,这哪儿像一个乞丐。

颈联:“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有李太白的洒脱更有李后主无解的愁苦。我要用我的双脚打破这个旧的在尘世里的世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我要用我的肩膀将古往今来所有的愁都挑起来。哎,这哪儿像一个乞丐。

由此看出,这位乞丐的胸怀非同小可,有种济世情怀,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亦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更有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解、死结。哎,这哪儿像一个乞丐。

尾联:“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有杜甫对世态炎凉的责问有陶潜的超脱,我如今不再吃他人施舍的食物,即使饿死,也不与“某些人”同流合污。黄狗啊,你没有必要为我的死而狂叫不停。此处的“黄狗”暗指当时的权贵??你们让我和你们站队,那简直是做梦,我即便饿死,也不会去。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深深意味流露其中。“黄犬何须吠不休。”我读到有分明不是黄犬吠不休,那是人吠不休!那是狗眼看人低的吠不休!哎,这哪儿像一个乞丐。

诗写实又不写实。多人附体,浪漫轻狂,意境豁达,大开大合。读了慨叹,这诗人是怎样的变故?这是怎样的人生经历?,应该读过很多的诗书,胸襟、情怀都不错,生前为人应该豁达、耿直、善良。哎,这哪儿像一个乞丐,我分明看到了他的高贵的灵魂。

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什么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不被外界环境影响,坚定地相信方得始终。

一个人一生最怕没故事,平淡寡水。一个人一生最怕有故事,苏轼是有故事的人,他的多个故事都是一个个事故造成的。一个故事就是一首湿透千年的诗词,或反过来讲一样,一首诗词就是一个个悲情、温情、豪情的故事。有的豪情满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的潇洒满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有的唏嘘满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的超脱满怀(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有的报国满怀(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有的愁苦满怀(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有的情趣满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的闲趣满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的气度满怀(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我个人理解,这是这乞丐为什么喜欢苏轼的原因,苏轼有倔强的人生,苏轼的这个人的内心足够的强大,才能让苟且的现实,丝毫不侵入他的诗与远方。我姑且认为,乞丐以苏轼的图腾活着。诗已浸入苏轼三分洒脱七分倔强了。

这人饱读诗书救了他的命。读书的实质就是对内心的自我探索,解析这个世界,寻找困惑的答案。读书令人通彻,获得豁达的心态。读书帮助他(我)接纳了他自己,哪怕是个乞丐,那是别人眼中的,与我何干??在自己心中我可是一个富有的皇帝。理解别人,接受当下世界。

若此人生在民国,凭此一首诗,定能去教书,那是个自由的年代,有许多大师没学历有学识。

陈丹青自主招了7人,就是凭他画画,但英文把7个全挡在门外。陈愤而辞职,不干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s/498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