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独家去工业化ne环保,从柴静的纪


环保是个复杂的机理,单纯的去工业化不等于环保,无异于饮鸩止渴。

追根溯源,去工业化现象最早始于美国,其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者的比例,从年 值的28%下降至年的16%。去工业化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制造业发展停滞,美国工业生产值与其增长幅度在过去十几年迅速下滑;其二,制造业大规模裁员,就业从第二产业转向服务行业,导致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在十年间从15%下降到了10%以下。

最近的雾霾卷土重来,让人们不禁又想起了柴静当年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将雾霾完全归咎于工业生产,为免有失偏颇。诚然,中国的污染必须治理,这些都需要社会的投入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提高,而不是瓜分国有资产,去工业化的恶毒药方。下面,是《平心而论》节目就柴静的纪录片展开的针对性探讨,在此贴出供大家参考:

当然,不是说污染不该防治,而是大肆炒作雾霾背后的去工业化动机值得警惕,当年在南非以环保的名义就来过这么一手,南非去工业化后,由准发达国家跌入了第三世界。

在90年代,南非曾经是发达国家,工业十分发达,人均寿命高,收入好,治安稳定,医疗水平好,世界上 列心脏移植手术就是在南非完成的。我们的课本上赫然写着:“南非,发达国家”。然而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贫穷,祸乱已经向瘟疫一样缠上了这个国家。

90年代眼见南非的工业技术不断发展,于是西方国际环保组织找上门去,表示南非已经是杠杠的发达国家了,应该注意保护环境,要不然成天都是雾霾,不利于身体健康等等(这套说辞大家在中国相信也都听的太多了,我就不多重复了),各种新闻报道舆论渲染,也搞得南非人民怨声载道。等到民意沸腾之后,西方就拿出了解决方案来,首先他们让南非总统曼德拉看欧美国家的青山绿水的照片(特选夏天和晴天的时候拍摄的那些)。然后向他建议实行“史上最严的环保法案”。曼德拉深信不疑,于是他表示人民就应该生活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之间,南非应该给人民谋取福利。曼德拉的做法引来了南非群众一片欢呼……于是南非开始了去工业化治理模式。这里需要说一下什么是去工业化治理。西方向南非建议的“去工业化治理”并不是说拆掉厂子,还原自然。而是要求国家在政策上不再优待工业制造业。比如税收、贷款等均不再对制造业进行减免,补偿等,并且同时推行严苛的环保法案,比如罚款无上限、比如不能通过环保评测就不允许开工等等……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的目的。然而,这种治理方式最终被证明无异于 。南非当年就真的推行了这些政策,结果很快随着税收的不断加高,南非的工业企业倒闭了一大批,还有一批比较有实力的原本还能勉强支撑,但随后南非又增加了为治理环境而对工业领域实行的专项环保治理税收,以及无上限的最严罚款……这就导致南非 一批还有竞争力的制造业瞬间崩溃。   

与此同时,早已虎视眈眈的西方外资企业就向狼一样地冲进南非,以白菜一般的价格收购了这些破产的企业。而此时的南非早就由于工业产业破产,大量人员失业,经济雪崩,社会动荡而急得慌了手脚。于是为了“招商引资”而特别允许外资企业只要来南非投资就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包括减免税收、不用接受环评、不需要接受环保罚款等等……于是短短几年的时间,南非的产业就全部从本土人手中转移到了西方人手中。随后这些企业疯狂生产,南非的GDP像坐了火箭一样飞涨。可惜这些GDP当中已经不再有一分钱是属于南非本国人民的,而是统统流进了外资企业的腰包。转了一圈,南非不仅没有得到青山绿水,反而失去了一切。当然随着资产的顺利转移,西方舆论媒体集团早就停止了对南非环境保护的攻击。所以即便今天的南非依然饱受雾霾,但因为没有媒体报道,所以已经没有人抱怨了,再说了,饿着肚子的南非人民也无暇顾及雾霾问题了。

无论如何,柴静的雾霾纪录片获得了朋友圈的很多赞誉,认为她为环保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演讲也富有感染力。但也有不少朋友发表看法,认为该片主旨是去工业化,妖魔化本土工业,顺带黑国企。和西方文化左派操弄民粹主义的套路类似,以煽情和情怀为手段。两种观点形成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您怎么认为呢?欢迎在文末的留言区给我们留言说说您的看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s/5296.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