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卢安克,他是柴静的精神导师,一个靠自己的


你们将要成为的人啊、要承担的事,

我不知道。

我无法给你定下一个目标路。

我想做的只有陪伴着你一起在寻找的路上

——卢安克的歌《留守》

卢安克是谁?他是一个奇怪的德国人,年来到广西的偏远山区,一个叫东兰县坡拉村林广屯的地方,这里不通电话,不通公路,人们讲壮族方言,与世隔绝。

金发碧眼的德国小伙卢安克刚来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他在村里租了个教室,自愿给村里的孩子上课,而且不要学费。村民开始不理解,日子一久慢慢就接受了。尤其是孩子们,亲热的管他叫老卢。按山里人的理解,老卢就是学雷锋。用大山外面通俗说法,就是支教。

这一教,就是十年。

十年时间很快,同学聚会时,我们感叹光阴易逝,常说“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又很远,人生又有几个十年,这是个足以改变很多事,让很多东西失去本来面目的时间跨度。

卢安克最终离开了他执教的乡村。

卢安克几乎很完美地符合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特征。他从德国只身一人来到大陆最偏远的乡村,力所能及的进行教育传播。他没有任何国家付给的工资,每个月就多块钱的生活开支,甚至因这样的生活,多年来都没有结婚。

偏远山村、留守儿童、支教、无任何薪酬……这些字眼,按常理说不该与一个外国人联系在一起。但是一名德国人,卢安克,却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

从年算起,卢安克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近20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城市中人难以忍受的简陋生活。他在山村里支教10年,曾是年“感动中国”候选人,主持人柴静不止一次采访他,她说“对卢安克的采访让我崩溃”“面对他,我土崩瓦解”……这位德国人无形中成为柴静的精神导师。

卢安克年出生在汉堡,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中学毕业后做过帆船厂的工人、帆船教练,当过兵,后进汉堡美术学院读工业设计。年到中国旅游就留了下来,后到东南大学和广西的农学院学习,年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年到广西河池地区的一所县中学当英语老师,因为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遭到家长们的强烈反对,于是他离开了;年开始,他在河池市下属的东兰县板烈村小学支教。

感动中国的德国人

却说“不想感动中国”

年7月,广西东兰县坡拉村林广屯来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在村里以每月10元的价格租了房子开办学校,给当地失学的孩子上课。当时的林广屯不通电话,也不通公路,当地人大多只会讲壮族方言。人们觉得这个外国人真是一个怪人,不好好呆在自己的国家,却跑到中国农村来给学生上课,还不要工资。

几天后,村民知道了这个外国怪人名叫卢安克,是德国人,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不赌博。当地人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外国人会自愿到山里给孩子们上课,并且不要钱。

在村民眼中,德国怪人卢安克就是洋雷锋,是来帮中国人搞教育的,老人和小孩都亲切地叫他“卢老师”或者“老卢”。

卢安克与孩子们的关系很亲密,不少孩子会爬在卢安克身上介绍:“他是卢安克,我们都叫他老卢,老卢就是我爸爸。”

卢安克在板烈村的支教完全是志愿服务,他靠翻译书籍和父母的资助生活,一个月一百块的生活费。村里没有肉,他就跟学生一起吃红薯苗;他的脚大,买不到合适的袜子,柴静和同事老范想买些寄给他他不同意,卢安克认为给这里任何东西,都会让学生之间不平等;县里的官员说要给卢安克开工资,卢安克拒绝了,他在博客里说:我不敢想学校要工资,因为我怕学校向我要考试成绩。他不喜欢物质吗?卢安克说“我不是不喜欢物质,我喜欢自由。”

他翻译了上百万字的教育论著,并且并他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在博客上贴了出来,只求对别人有所帮助。

在广西当老师的经历,让卢安克对中国教育有了一种印象:教育,只是为了满足一种被社会承认的标准,不是为了小孩。小孩在满足这个标准的过程中,脱离了天性和生活。不管是农村和城市,都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太着急,来不及打好基础,就想看见成果。他想研究的教育,就是怎样发挥人的创造性,改变这些。选择农村作为他研究教育的基地,是因为他认为,农村孩子可借助的力量较少,从他们身上更能看到教育的实际作用。另外,亲近自然的孩子比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生活的孩子更有想象力。

不结婚、不收钱、不求出名,在广西偏远的山村里从青年变成中年,在年央视《面对面》报道了卢安克的事例后,许多中国人都被这个善良的德国人感动了。

“我很害怕去感动别人。年,有人推荐我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我吓坏了,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让他们别选我。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

特别的家庭教育

卢安克兄妹四人,只有弟弟生活在德国。双胞胎哥哥卢安思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他并不参加所有绿色和平的活动,按卢安克的话来说——只有那些会被特警抓起来的他才参加。妹妹也在非洲,她放弃了德国的优越条件,受聘于纳米比亚的一所幼儿园,领着一份并不高的工资。四个孩子就有三个远在异国他乡,不由得让人心生疑惑,他们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卢安克和哥哥卢安思是一对双胞胎,两人小时候性格孤僻,不愿意和人接触。周围环境对兄弟俩并不包容,许多孩子看不起他们,他们为此而自卑。为了两个孩子,他们的父亲放弃了收入优厚的工程师工作,到一所华德福学校当老师,然后用华德福的方法教育儿子,使他们受益。

从前,卢安克的父母对孩子也有一些传统的期望,就像大部分家长一样,希望卢安克能有好的收入、有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有自己的房子和自己的家,生活在美好舒适的环境中不用受苦。

“幸好有一天他们发现:为了满足他们的愿望、为了实现社会保险等目标,会让我失去理想。在发现我活在世界上不是为了把个人生活安排得更好时,他们就放弃了对我们的所有期望。这给了我自由,使我能做些我认为在世界上需要有人做的事。”卢安克说。

渐渐地,他父母也开始这样想——这样做不再是一种损失,而是一件意想不到、让人骄傲的事——我们的儿子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每天清晨,卢安克的父亲按时起床,吃完老伴做好的早餐,听一段古典音乐,吹上一会儿黑管,然后与老伴两人一起去教堂。在教堂里,他们会和别人谈起卢安克在中国的点点滴滴。而别人一般会有两种反应:一是惊奇,为这对老人有这样的儿子而惊讶;二是喜悦——卢安克给偏远地区的人带去了爱。

沉默的少数

也许卢安克完全不计较个人得失、圣人一般的行为戳痛了某些人的道德标准,不断有人猜测起他的动机、教育的效果乃至个人真实身份,而这种不怀好意的揣测让生性敏感而不爱表达的卢安克很无奈。他甚至为此关闭了个人博客。曾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而未获批准,也曾遭到驱逐出境的威胁,他想留在中国,却总是有重重阻挠。

“我不是本国人,还是去管一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使得本国人有些难受。为了不 你们的自尊感,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弃,我的学生又很难过。这种矛盾只有一个解决的办法: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就没有人因为我的行为而难受。”

从年央视记着柴静在《看见》里“告别卢安克”后,他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卢安克,一个不堪中国媒体压力的德国人,从德国来,到中国的大山里去,又消失在中国人的镜头中。

他就是一个谜。

据后来见过他的记者透露,

他仍生活在乡村,

只是已改名换姓,

卢安克的名字“转让”给了

湖南的一家公益组织,

公益组织以卢安克的名义注册了

网站和实名认证微博。

他和“卢安克”不再有关系,

但他是否会留在学生身边,

在这个他热爱的国家一直待到暮年?

我们无从知晓。

但是他的言行和德行一直照亮更多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s/5414.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