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岳西水畈大河文化放异彩一


(一)大河文化

潜河(天仙河)和支流响肠河流经全境,千百年来,水畈先民临水而居,因水而荣,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和人文魅力大河文化。

1、水运:潜水河(天仙河)自古就是水畈人民的生命线,本地的竹木和其它各类土产物资顺水运到山外,山外的粮食和其它生活必须品也经水路运回到山里。自古以来,一河两岸以放排为营生者众多,沿河的文潭、严河的双河口(此地有上港和下港,古称石围港)、张家畈等地均是本地水运物资集散地。岳西未通公路前,这里是岳西水上运输中心。

水上运输

竹筏运输(图片展示)

做竹排

制作竹排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技术活,分为削皮、晾晒、烘烤、箍制几个步骤。

步,削皮备料。首先要选择好制作竹筏的竹子,在菖蒲,只有港河里的竹子又粗又长,能做竹排,其它地方的竹子都不行。

第二和第三步,晒干毛竹,烘烤定型。

钻孔

第四步,钻孔箍制。挑选形态大小差不多的竹子,10多根为一组,钻孔,用细竹子从中横穿过去,再用铁丝固定好,这样竹筏大体上制作完成了。。

排歌

“排头大哥慢敲锣,一篙撑到撞钟河;撞钟河,不要等,一篙撑到水吼岭;水吼岭,不要停,一篙撑到西河门;西河水平慢慢来,一篙撑进到石碑……”

2、水产与传统捕鱼

潜水河山高水长,鱼随水往,鱼类资源丰富,并随着长江产生相应的渔讯。在我们水畈有“七上八下”之说,意思是说,在七月份之前,鱼儿都是沿着长江逆着河流向上游的,到八月份开始向下回游,但更多鱼类是就地繁衍的。

潜水河鱼类资源丰富,常见头比较大的鱼类有:鲑鱼、乌鱼、鳡鱼、鲌鱼(翘嘴)、鲫鱼、鲶鱼、鳗鱼、以及鲢鱼、鳙鱼、青鱼(青混)、草鱼(白混)等四大家鱼。鱼群数量较多的鱼类有:麦鱼、黄菇鱼、黄颡鱼、伏沙口(沙光鱼),青餐、大口餐、红须餐、麻石板(石斑鱼)、刀鳅鱼等,此外还有大河虾、龟、鳖、蚌类。我曾见到有人在天仙河中捕到18斤重的鳡鱼。长江多种鱼类,在潜水河中占有多种。另外还有以鱼为生的水獭。

传统捕鱼方式

水畈人传统的捕鱼方法讲究的是抓大放小,与现在的药鱼、电鱼相比,原来的捕鱼方法更加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在环保理念。从小我就见过和亲历过许多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物理捕鱼方法。

撒网捕鱼:这是一种最古老常见的捕鱼方法。撒网时网搭于一侧手臂,另一手执网,身体旋转时尽力将网抛出,使鱼网呈伞状落入水中,将水中之鱼罩入网内,随即收网,大鱼留在网中,小鱼从网眼中溜出。撒网捕鱼很方便,只要发现有鱼的地方均可撒网,可在岸上向河中撒网,也可立于竹排之上撒网。打鱼人多数是撑一张半截竹排,上面放个鱼篓,将排撑到河中撒网捕鱼。

粘网捕鱼:使用的粘网分大小,利用不同的网眼直径来捕捞不同大小的鱼。一般是按手指来算,分为2指(两个手指那么宽)、3指、4指、5指宽网眼,一般3—5指宽就可以了。3指宽的可以捕捞2、3两左右的红须餐、青餐等,4指宽的可以捕捞半斤到8两左右的鱼。记得当时供销社卖粘网都是4元钱一张。

如果遇到深水潭,就用大轮胎里现嵌个澡盆,坐在盆中放网。那时,放一次网能收到几斤鱼获。

捞洪水鱼:每年一到雨季,洪水从山上冲刷下来,涨满了小河大河,漫到了河岸,洗刷着岸边的青草。奔涌的河面上漂浮着一堆堆白色泡沫,那些平日里快活游动的鱼儿被洪水呛昏了,变得不安分起来,沿着河岸,随着洪水头子,逆水而上,挣扎着逃命,这是捞洪水鱼的 时机。每逢涨洪水,大河边人总是带着鱼网和鱼篓到河边去捞洪水鱼。河边汇水湾处是鱼儿汇聚最多的地方,一网下去,几条欢蹦乱跳的鱼儿就进了渔网,几网之后,又到水势稍微平缓的地方接着捞,篓里的鱼儿就越聚越多。几乎每次发洪水时,大都能捞到半篓子的鱼。

搬罾(zeng)捕鱼:“罾”是一种方形的渔网,用竹竿交叉支撑,架到河中间,看见鱼游进网中,就立刻拉绳,将罾提出水面,鱼儿便落入网内,再用一小舀网将其捕获,放入耙耧,这种捕鱼方法称为搬罾。在潜水河的深潭中多有鱼群聚集,是放置搬罾的好地方,过去,在潜水河沿岸的深水潭中都能见到许多搬罾。

搬罾要勤快,10多分钟搬一次,几乎网网都有收获,“鱼过千千网,网网都有鱼”就是对搬罾的写照。搬罾的地点相相对较固定,一般都不轻易更换。当时的临水人家大多在深潭外架设了常年的罾,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河鱼的鲜美。

鱼笼捕鱼:以长长的竹篾条或者柳条制作,两端小,中间大似猪肚,叫鱼笼子。一端有三个进口(下图只显示了两头各有一个进口),活头,可取下,以竹篾编成如喇叭形状的倒须,鱼儿能进去却不能出来。晚上,将鱼笼子放进河岸边的回水沱中,系上绳子绑在岸上。笼子中放一些鱼饵,第二天早晨将鱼笼子从水中取出,收获鱼儿不少。在潜水河中放鱼笼,多数下到的都是黄辣丁之类的 肉食鱼类。晚上下笼,第二天取笼,好的时候,一笼最多时能下到50多斤的鱼。

鱼栈捕鱼:鱼栈捕鱼是潜水河山区支流河段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鱼栈是用竹篾密密麻麻地编成,插入河中,水可以流走,鱼儿则只能留下,所以叫栈,就是鱼儿留下做客的客栈的意思。那时天仙河的鱼多,一个好的鱼栈,一天能捕到5-6斤鱼。

做鱼窝捕鱼:生长在河边的人懂得鱼的习性,知道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捕鱼方法。冬天河水冷,下河捕鱼不方便,我们就建鱼窝捕鱼。因为鱼到冬天也是怕冷的,哪儿水温高就往哪儿游。因此,在冬季来临之前,我们就在河中建鱼窝。所谓鱼窝,就是用石头在河中围个围子,放个小出口,在围子里放上稻草,到冬季天冷时,鱼儿从缺口游到鱼窝里后,我们就将缺口堵住,将稻草捞到一边,再用网将鱼窝里的鱼捞起来,好的时候,一个鱼窝一次能捞一篓的鱼。随后将稻草还原,再将缺口放开,过段时间又来取鱼,如此往复,一个冬季都能吃到新鲜的河鱼。

撬石捕鱼:潜水河中上游,河中石头多,许多鱼都喜欢藏在石缝中,因此,两岸的人发明了撬石捕鱼的方法。就是两个人一道,一个人拿着撬杆,一个人拿鱼网,用鱼网围住石缝,另一个人撬动石头,石底的鱼一跑就钻进了网里。这种捕鱼方法过去我们也是经常使用的。

鱼罩捕鱼:鱼罩是竹编器具,状如倒扣的背篼,罩住鱼儿不能逃脱,伸进双手去摸出鱼儿就行了。过去,一到夏天的夜晚,经常有人拿着火把到河中罩鱼。

渔老鸹捕鱼:渔老鸹,又称鱼鹰,鸬鹚,抓鱼能手。用鸬鹚捕鱼的方式已经很古老,传承千年。过去,二道河姓储的人家是长年捕鱼为生的,他家就养了好几只渔老鸹用来捕鱼。捕鱼时将渔老鸹的颈上套个铜环,渔老鸹捕到小鱼就吞了下去,捕到大鱼吞不下,主人就将鱼从渔老鸹嘴中夺下来。

鱼叉叉鱼钻鳖:鱼叉是一种铁叉子。初春时节,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河水清澈见底,河中鱼儿清晰可见。提把鱼叉走到河里,挽起裤子,赤脚涉水,轻轻过去对着鱼儿猛地一叉,装入鱼篓。除叉鱼外,在潜水河中,鱼叉主要是用来揝鳖。潜水河自古鳖类繁多,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前,会揝鳖的一天能挣四、五元钱,而那时候,在生产队一个工只能分到几毛钱。所谓“一阉猪,二钻鳖,三接犁头,四打铁”,这是流行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大集体时候的俗语,可见当初钻鳖人收获之丰。

照黄鳝:初夏,稻田里淹上水,准备插秧的时节,猫了一个冬天的黄鳝出洞了,在水田里游来游去,寻找食物。这个时候正是捕捉黄鳝的好时光。

3水生其它动物

水獭

过去河里鱼多獭也多,七十年代湖北的人来用滚钩在河中上晚上就打到了四只水獭。

水老鼠

水老鼠俗称水鼩鼱(qújīng)以长毛特征最为明显,水鼩鼱的尾巴,足下及趾缘都有长毛,水鼩鼱是一种水陆两栖的物种,非常善于游泳,近水栖息,具有一定的潜水能力,但不能长时间在水中生活。水老鼠靠肺呼吸,一般昼伏夜出,觅食病鱼、死鱼。

翠鸟(打鱼翠、钓鱼翁)

翠鸟属(学名:Alcedo)的鸟类,属中型水鸟。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象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食物以鱼类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

鱼老鸹(鱼鹰)

鱼老鸹,学名鸬鹚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常栖息于天仙河中。过去常被人驯化用以捕鱼,在喉部系绳,捕到后强行吐出。

野鸭是天仙河水鸟的典型代表,野鸭属鸟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s/5928.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