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不落之花绒花传承的盛世荣华


刘文斌出诊时间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05691.html

在《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带领一众嫔妃宫女们走进了大家的视线,而她们带来的除了那些俏丽的身影外,还有头上佩戴的绒花。或许制作绒花超过40载的赵树宪没有想过,这项在年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会因为一套清宫剧而广为人知。

文字:杨敏聪图片:赵树宪、香港江苏社团总会、春泽记

绒花是指以丝绒制成的假花。由于谐音“荣华”,故有象征富贵之意。古时为宫廷御用,直至近代,南京人凡有一事三节(婚嫁喜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会以绒花来装饰,每个节日都有一个系列的花,透过绒花可以看出佩戴者的年龄和身份。每种花都有寓意,表现出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绒花题材多取自民间祥瑞之物,借以祈福、辟邪和增添喜庆气氛。

?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主办的“风华金陵传承智造──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出《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的头饰和仿“点翠”(以翠鸟羽毛作饰品的中国传统工艺,由于翠鸟已成受保护动物而无法再制作)。图片来源:香港江苏社团总会?

?

绽放于深宫的皇家之花

绒花也可制成耳环等饰物。图片来源:春泽记

相传绒花起源于唐代,唐诗宋词的“宫花”即绒花和绢花的总称。鲜花虽好,惜难以久存,为了留住这份美,绒花便应运而生。如唐朝元稹的《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描绘了戴宫花的白发宫女在行宫中的寂寥,“宫花”乃由于宫中使用而得名。到明代,由于南京云锦业兴起,连带为同样使用蚕丝的绒花作坊提供了发展条件。

清代是南京绒花的极盛时期,当时城内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称为“花行街”,是绒花、绢花、纸花的集中销售市场。官府设七作二房(银作、铜作、染作、衣作、绣作、花作、皮作,帽房和针线房), 朝廷的绒花就是花作的工匠们所制。江宁织造局更有人专司采购绒花运往京城当贡品,曹雪芹《红楼梦》中说的“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正是指绒花。

说到清朝,不可不提的当是孝贤皇后富察氏。《延禧攻略》刚播出时,就有不熟清史的人认为皇后的头饰太简单,与其身份不符,有甚者更把绒花调侃为“多肉植物”,殊不知正是由于她“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清史稿》)的朴素,才赢得乾隆皇帝的尊重。

赵树宪老师(右一)正在指导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会长唐英年制作绒花,唐会长的月季绒花胸针出自赵老师之手。香港江苏社团总会提供松鹤延年:“松”是百木之长、长青不朽。“鹤”鸣高亢响亮,《诗经》云:“鹤鸣于九霄,声闻于天”,被看作神鸟,又称“仙鹤”。作品寓意吉祥长寿。图片来源:赵树宪

在上图中富察皇后的头饰名为“福寿三多”:佛手谐音福寿,寿桃和绶带岛象征长寿,粒粒饱满的石榴籽喻意子孙众多;即福多、寿多、子孙多。富察皇后虽出身尊贵又身居高位,却节俭自持,她让我们了解到,并非只有华贵的珠翠才可衬托美人,清丽秀雅的绒花使“白月光”更令人敬重。

?南京人爱用谐音的一语双关赋予绒花美好的祝愿,如图中的蝙蝠(福)和铜钱(前)合成“福在眼前”。图片来源:赵树宪?

?

“花匠”的妙手生花

年新中国成立后,由各个绒花的家庭作坊合并组建而成的南京工艺制花厂制造了大量外销的动物类绒制品,绒花遂成当时南京重要的出口工艺。然而,到了现今社会,绒花由于成本高昂,技巧过于精细且必须以人手制作等因素而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虽被列入文化遗产,仍面临濒危的边缘。所幸,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套剧的成功,连带绒花也以其脱俗之姿重新得到大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s/7431.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