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住词义不放松
——于永正《翠鸟》教学片段品析
品析者:何林君
菁莽《翠鸟》(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于永正老师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奉行“五重教学观”,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紧抓词义教学,重视朗读指导,讲解点拨与启发想象并行。他在教学《翠鸟》一课时,通过词义辨析、以画见悟、虚拟情境、诵出情趣四个部分,紧扣词义,步步深入,引导学生以读为本,以画、说、演等促读,训练学生积累语言、把握主旨,走读书内化之路。此处“词义辨析”环节进行品析。
紧抓词义辨析,训练学生思考的深度
词义;辨析
精彩回放
师:人们为什么叫这种鸟为翠鸟?翠是什么意思?
生:翠是“绿”的意思。它的羽毛是绿色的。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读)“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绿色的外衣。”——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翠鸟头上和背上的羽毛是绿色的。
师:你预习得好,读书时认真思考了。——我想问你,既然翠是“绿”的意思,为什么我们不叫它“绿鸟”?(笑声)
(生一时说不出)
师:你们见过柳树和竹子吗?它们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
生:绿色的。
师:为什么杜甫说“两个黄鹏鸣翠柳”,不说“绿柳”?为什么人们称竹子为“翠竹”,不说是“绿竹”?想想它们的样子。
生:因为竹叶和柳叶都有点亮闪闪的,像翡翠。
师:你见过翡翠?这是个笼统的说法,翡翠是一种很硬的玉,绿色的叫翠。
生:我见过的就是这种翡翠,亮闪闪的。
师:有意思!这叫见多识广。柳叶、竹叶绿得很鲜亮;同样,翠鸟的羽毛也很鲜亮,有点亮闪闪的,很讨人喜欢,所以人们叫它翠鸟,对吗?
生:对!
师:翠鸟的羽毛以及柳树、竹子等植物的叶子的那种绿,让人们看了很舒服,所以,我们又选用了一个“翠”字来形容它。——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生齐读)
师:声音不要大,大了反而让人觉得它不美了,也让人觉得小朋友好像不喜欢它。——再读。
(生再齐读,声音柔美亲切)
品评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 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词义教学在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占有极大比例,它对于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于永正老师在《翠鸟》这一课的教学中,注重引领学生逐字逐句品读辨析,加深学生对关键词句思考。
一、揣摩比较,理清异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在课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也是极为普遍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同义词、反义词等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个别陌生词语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永正老师在处理重点词汇时,总是会给学生提供多个例子,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比较、分析。如在本次选取的教学片段中,于老师考察同学们对“翠”字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回答出“翠”的含义与“绿”相近,“翠就是绿的意思”,这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紧接着于老师追问学生是从何处看出来的,学生能轻而易举地从原文寻找到相应的出处。一般老师的教学往往就到此为止了,如下面一位老师的课堂实录:
师:人们为什么把这种鸟叫做翠鸟?翠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认为翠就是“绿”的意思。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读)“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绿色的外衣。”——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翠鸟头上和背上的羽毛是绿色的。
师:你找的地方非常正确,现在我们知道“翠”就是“绿”的意思,有点鲜亮的感觉,在这里用”翠“字表达了作者喜欢翠鸟的感情。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不难看出,这是中规中矩、缺少智慧的字词教学,与于老师的教学相比就相形见绌了。于老师紧接着发问:“既然翠是绿的意思,为什么我们不叫它绿鸟?”学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于老师此时为学生提供了“柳树”、“竹子”、“翠柳”等多个熟悉的事物,为学生提供了揣摩、对比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翠”与“绿”的微妙区别。
二、想象还原,体悟情感
在字词教学中,仅仅依靠字典、词典来理解生词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字词教学也必定是枯燥、乏味,缺少教学艺术的。于老师在为学生提供了揣摩的例子后又提示学生,“想想他们的样子”,让学生联系文本的语境,依托“柳树”、“竹子”等具有形象感的词,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构筑生动的画面,还原翠鸟的鲜活形象,将单纯的字典义转化为心理义,去进一步感受“翠”的形象色彩。这个过程,是于老师带领学生由翠鸟的羽毛、颜色进而逐步过渡到对翠鸟的心理感受,从单纯的“鲜亮、绿色”延伸到“很讨人喜欢”“看了很舒服”的喜爱之情,学生能够进一步比较深刻地领悟词语的微妙含义,体会到“翠”所含有的色彩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ms/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