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古生物学研究团队的 研究发现,人们对这类长翼鸟科(Longipterygidae)鸟类的饮食习惯存在误解,它们并没有辅食鱼类的习惯,而是以无脊椎动物为主食。
验证史前鸟类的饮食习性,是了解古代鸟类以至整个地球生态的一块重要拼图
文
驻香港记者文思敏
在描绘恐龙时期的画册上,经常能看到有着长长的喙的鸟类,嘴里叼着一只鱼,这是白垩纪时期的主要鸟类。不过,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古生物学研究团队的 研究发现,人们对这类长翼鸟科(Longipterygidae)鸟类的饮食习惯存在误解,它们并没有捕食鱼类的习惯,而是以无脊椎动物为主食。
鸟类对环境改变非常敏感,可以作为现代生态系统的指标生物(indicatorspecies),帮助科学家理解生态系统的状态,推断不同时期、地区的环境变化,以及动物面对这些环境变化的反应提供有用线索。本项研究结果已于国际生物期刊《BMCBiology》发布。
主导本项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文嘉棋表示,现代鸟类大多是杂食性,但它们的饮食习惯起源仍不清楚,“能够得知和验证史前鸟类的习性,特别是饮食方面,将是了解古代鸟类以至整个地球生态的一块重要拼图。”
现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鸟类大多数都是以昆虫、软体虫等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仅有鹰、鹫、翠鸟等部分鸟类吃鱼或肉类。作为白垩纪时期的主要鸟类,长翼鸟属(Longipteryx)及其同科鸟类的近亲有较大的牙齿和爪,过往被认为具有捕捉及进食鱼类的习惯。
不过,港中文研究团队通过定量化石分析了种现代鸟类的生态,并从长翼鸟科鸟类的体重、爪形、颅骨咬合效率和强度四方面入手,首度验证各项关于它们的饮食假设,发现过往对长翼鸟属进食鱼类的假设并不准确,它们很可能都是进食无脊椎动物如昆虫,或者属于杂食性动物。
长翼鸟科鸟类的头颅骨构造独特,长有长颌、牙齿聚集在颌尖,这些特征被视为适应用喙插入泥或树皮中捕食昆虫而演化。研究论文的 作者、香港大学的博士生CaseV.Miller表示,相对于翠鸟等进食鱼的现代鸟类,长翼鸟属的体型更细小,且下颚十分纤弱,未必拥有捕鱼能力。
研究数据显示长翼鸟科鸟类保留着与祖先一样的饮食习性,但同时演变出长颌,文嘉棋推测,它们进化出奇怪的颅骨形态可能是有捕食猎物以外的原因,例如是为了更容易清除身上的寄生虫、帮助散热、或是帮助它们更容易感知周围的环境。
CaseV.Miller表示,下一步能更精确改进对于长翼鸟科的饮食研究,例如从它们牙齿上的微观磨损判断食物的硬度,或许可以找出它们狩猎的特定昆虫或蠕虫组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fz/1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