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白馓模,鱼狗笼,ldquo大市场r


?

小编导读   凡是玉林人,都知道大市场这个地方,但80后的年轻一代去过的并不多。它是“乡土”,“低端”,“传统”,“本土”和“手工”的代名词,但在年轻人的心目中,似乎也同时意味着“落伍”与“陈腐”。作为玉林旧时最热闹,最红火的农贸集市,它虽然早不复昔日的荣光,但要购买一些最本土, 的手工用品,玉林人想到的 个去处,还是大市场。   近日,小编在网络上看到大市场附近有人在丈量土地的消息,有网友询问:“大市场是否即将面临拆迁了?”顿时勾起了对这个凝聚了老玉林浓厚情节的地方的回忆。于是,带着镜头,走进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疏远的地方。   大市场位于万花路口,州佩社区一带,面积约上千平方米。但据老州佩人说:原来的大市场远比现在的面积大得多,大约十倍以上。早在清代,也就是在州佩村后面的坡岭下,这里就已经集结成市。玉林人叫赶集为“趁圩”,当时,四邻八村的农民赶着牛猪等牲畜在此交易,生意十分红火,所以民国以前,一直叫“牛圩”。解放后,大型牲畜不能随意买卖了,遂更名为“旧市场”,慢慢的又叫“大市场”,这个名称就一直沿用下来至今。   大市场销售交易的商品是在超市里看不到的,现在主要是竹器和木器,以及藤木编织用品,范围主要集中在生活用品,民俗用品和农器具。一走近大市场,闻到的就是扑面而来的竹木清香,带着天然的原始的大自然气息,让人心神宁静。   不能否认,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雨侵蚀,大市场的建筑已经十分陈旧。这些风格典型的岭南乡土砖瓦结构平房,层峦叠嶂,一间紧挨一间,发生火灾的风险几率还是比较高的。

 

  左边是传统的菜市场,这大概是玉林街历史最悠久的猪肉行之一了。这里的猪肉佬们都已经从事这行数十年,卖肉吆喝之余,倾倾大圣,喝喝小酒,生意和生活,同步进行。

  白发苍苍的手工艺人,制作生活用品的手艺十分娴熟。或许对他们来说,赚钱已经是次要,重要的是,通过不辍的劳作来寄托时光和感情。这些流传千年的手工艺,不知道还能传到几代。他们的子孙渴望乡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些不能赚到快钱的玩意儿已经不能够吸引他们有系统地传承下去。

  

  时常有路人停留下脚步,询价和购买。他们往往也是中年以上的人群。整个大市场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影子。

  这是不是小时候奶奶家烤火用的,里面可以放置炭火烤盆的火笼?小编其实很多东西也分不清用途。只是,就算看不懂,也有莫名其妙的亲切感。那种坦然和心安,就像冒着凛冽的冬寒回老家,远远的就看见奶奶的笑脸迎出来一样。   这是月饼模子?nonono,这是喜饼模子。从前,结婚的时候,要给亲戚们送自己家做的喜饼。样子不精致,口感不惊艳,吃的却是一份居家过日子的平和亲香。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中国千百年来的农耕社会,就通过一只只的喜饼,平淡却坚韧地传承下去。   这个大家肯定都知道了,白馓模子。白馓的玉林民间特有的一种年节食品。蒸熟糯米,平摊晾凉,用模子压好形状,高温下锅油炸,吃起来香脆异常,是民间传统的过年佳品。老板娘说,这种模子还有带去美国的。有客人每年都从玉林带白馓去异国,后来直接来买了模子带去,说自己在美国现做。原来,胃比心,更不舍乡愁。   木屐和斗笠,大概只有旧巷子里的老人才会穿了吧?   喜篮,以前结婚,建房,添丁,祝寿,都看得到它们的影子。看着就让人无端的欢喜。那种粗俗的热闹,喧嚣的喜庆,不虚伪,不矫情,酣畅漓淋,直抒胸臆,是那么具有穿透人心的生命力。   越南大铁砧板上一轮一轮的年轮。这个砧板,比我们的爷爷的爷爷年龄还大。   密密麻麻的竹梯,仿佛要呼啸而来,攻城掠地。   在这里你总会看到很多古老的工具。这个机械我以为仅仅是木工用途,结果那个老伯告诉我,这个其实是可以做“薯袅”的。把红薯放在凹槽里,手动摇板,薯块就纷纷落下来了。

  这个东西我确实不知道是什么?应该是在……鱼塘用的?

  站在高处往下看,大市场的老旧破敝,和周围拔地而起的新的二十层以上高层住宅小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编询问了几位市场的摊主。他们都表示,听说过大市场要搬迁的风传,但具体的消息大家都不知道。也曾经有过几拨房地产公司来看过地方,但摊主们都未曾听过下文。他们都很坦然,认为搬迁是迟早的事情,但都希望能够有一个相应固定的地方给他们继续经营下去。小编和一位老伯聊天,未经证实的版本是,似乎是要在城北一带建立新的“大市场”,建好之后才会搬迁。但也也仅仅是传闻,未得到任何证实。

  小编在大市场购买的生活用品,承惠二十三文。感谢编辑美眉拍摄得如此唯美。它们的用途是什么?猜对有奖。

  旧时大市场的盛况我们未曾目睹,但今日大市场的日渐式微却是不可阻挡。这是乡土中国和现代文明冲突较量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之后,敞开的国门挟裹着西式生活方式呼啸而来,脆弱的农耕文化似乎无力抵挡。小编拍下这些照片,并不是期望这些手工艺品依然如往昔遍地开花,但仍然希望它能够传承一脉,延绵不绝。因为,这些物品并不仅仅是这些具象的东西,它还寄托了乡土中国的淳朴,礼治,人情,乡规民约,礼乐风俗。希望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玉林两千年的传统,不要在这个遽变的世界中迷失,撕裂,断层。版权声明

1、本文图片和文字为“玉林日报-微报”原创,欢迎个人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jj/5583.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