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金银首饰一直都以绝美著称,在这些珠光宝气的材料中,其实有一种非常纤细的材料特别容易被大家忽视,那就是翠羽。
何为翠羽?即翠鸟之羽。考虑到只有金银玉石的首饰太过俗气和刚硬,古代工匠想到了嵌入羽毛来增加首饰的灵性和温柔。于是就诞生了点翠这种充满柔美气息的工艺。
《红楼梦》中曾有这样一个桥段,某日贾母看见一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起把玩开来,笑说,“这件东西好像是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戴著一个的。”
遥想日光之下,那些光泽鲜亮的翠羽,配上金光闪闪的底托、凸边和镂刻花纹,该是如何的灵动华贵,难怪贾宝玉一见之下,便爱不释手地收藏起来,准备赠给表妹湘云。
而事实上,“满头珠翠、遍体绫罗”,这是中国古代诗歌之中对于美人的必然赞颂。
那些真正闪耀在绝代佳人们发间鬓侧,流丽夺目的珠“翠”,其实是特指点翠,一种在金银的托底上精心粘贴随形修剪的翠鸟羽毛的珠宝工艺。
数千年以来,它一直是贵族女子们装点仪容时最重要的华贵头面——它稀少,脆弱,华贵难言。
翠羽必须由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诗人曾为此写: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由于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的残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工艺取代。
如今,点翠工艺已经失传,于是留传下来的品相完好的点翠饰品,可以说都是万中取一,价值连城的珍品。
点翠之贵,除了在于托底珠宝的珍贵,更在于翠羽之难得,翠鸟身躯娇小,仅有麻雀大小,而那些柔细而鲜艳的宝蓝色羽毛,也仅长在翅尖与鸟尾。
在制作点翠之时,每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二十八根羽毛,还必须“活取”,因为翠鸟一旦生病或死亡,其羽毛便会丧失那层魅影般的光泽。
如此一来,一支小小的点翠金簪,或许就要用上数只乃至数十只翠鸟的羽毛;那些繁复的首饰与摆件,用量更是难以计数。
它的制作工艺极为繁杂,制作时先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水,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银制成的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
这些图案上一般还会镶嵌珍珠、翡翠、红珊瑚、玛瑙等宝玉石,越发显得典雅高贵。用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光泽感好,色彩艳丽,但翠鸟羽毛属于有机物,一百年左右便会褪色。
和大多数有荧光,电化颜色的动物——如闪蝶的翅膀不同,翠鸟羽毛那强烈的色彩不是来自于羽毛本身,而是由光线折射出的虹彩色,就像一个三棱镜分解白光分解成其频谱的彩虹色。这些微观结构形成的羽毛被称为光子晶体。
翠鸟毛光泽好颜色鲜亮,再配上金光闪闪的凸边,衬托古代仕女乌黑如云的绣发,犹如幽幽湖水上点点灵动的浮光魅影。
然而翠鸟娇小,羽毛柔细,即使制一朵精巧的头花却要牺牲许多美妙的小生灵,因此后世出现了多种仿点翠的饰品。
仿点翠一般常见有孔雀羽的,这样的饰品基本都是戏装,很好分别:羽枝粗软,胎体一般轻薄,整体做工不会很好,一般也不会有很好的保存。
孔雀羽的防水性远不如翠羽,遇湿气就会起翘脱落;另一种是民国时期比较常见的蓝色进口粗纹纸,这种纸比较厚,也有一定的防水性,可作为替代品,因为翠羽难得,而且用纸张粘贴的难度要比粘羽毛简单得多。
清代点翠,一般都是宫庭富豪之物,到了清末民初,点翠便在民间流行,妇女无不以拥有点翠为荣。
外国在华的商人,对这点翠工艺非常感兴趣,大量收购,广东华洋交杂之地,更是点翠的转囗站,不少点翠工场林立广东一带。
一九三三年,中国 的一点翠工场终於关闭,原因是点翠翠羽鸟毛已经绝市。
点翠采用的翠鸟羽,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大条”)、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尾条”),所以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二十八根羽毛,且好的首饰一般不用病死的翠鸟羽毛(行话称“暗条”,色泽不行)。
的点翠珠宝分“宝蓝”和“翠蓝”两种基本色泽,其色彩差异,主要与所用翠羽的品种以及不同部位的羽毛有关,其中以宝蓝色为上品;
而根据工艺的不同,点翠还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若使用了其他色泽的翠鸟羽或者相近的孔雀鸟羽,制成的点翠则称“花翠”,相对价值较低。
现在,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点翠失传了,或许我们再也见不到如此惊艳的饰品,但是我们更该感到庆幸,毕竟翠鸟可以安心地生存了。
不管传统的工艺有多美,艺术价值有多高,都永远无法和生命相比。
失传的点翠正是成全了翠鸟的延续,或许这才是天地之间的一种大美。
如今,点翠成为绝唱,但我们不曾忘却,它曾经惊艳了全世界。
注:视频图片及文字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往期视频
联系我们诚邀摄影达人、机构共同合作
▼
MAIL:artused
.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jj/6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