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八大山人活在哪里,向往何处


北京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pf.39.net/bdfyy/xwdt/

上一篇《八大山人那只坐禅入定的鸭》分析了八大山人笔下的鸭就像老僧坐禅,入定修心。那么,这一篇就看看八大山人是在哪里坐禅?在何处修心?

我们试分析鉴赏八大山人的两幅作品《荷花水鸟图》和《莲房翠鸟图轴》,看看八大山人是如何表现他的生活环境、他的理想世界、以及他如何对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看看八大山人活在哪里?向往何处?在什么地方修炼?

这幅《荷花水鸟图》,纸本墨笔,纵.25厘米,横46.79厘,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八大山人的代表作品。

画面上,一块孤石倒立,几棵疏荷斜挂,一只孤独的小鸟,缩着脖子耸起背,长长的嘴巴细细的腿,孤零零地立于怪石之上,荷花之下。

它站立的那块石头,怪模怪样,上大下小,根基极不稳固,随时就会坍塌;水底满是污泥烂草,从污泥烂草里,不但立着怪石,还长出了高高的荷花。那又黑又大的荷叶从斜上角垂下,浓重的墨色使得荷花有了沉重感,那长长的荷径也像是一把锤子的长柄,正摆动着重锤,径直砸向那只孤独的水鸟,几乎就重重地压到那小鸟的背上,大有乌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式。

八大山人的笔下,这种艺术形象比比皆是。他画的鸟雀,很少振翅飞翔,多半“白眼向人”,他画的花朵,不是春色娇艳,而是“溅泪”墨花,他画的山水,也是“残山剩水”、苦山瘦水。八大山人的生活现实就是如此,形势是如此压迫,环境是如此悲凉,生活是如此艰难。他是在借花、木、鱼、鸟的形与神,来表现自己艰难的人生处境,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

八大山人一生坎坷,受尽苦难,可他始终向往美好的理想世界。在这幅《荷花水鸟图》中,他营造出一个清新、纯净、空透、灵动的荷塘世界和美学空间。那只小鸟身后的荷花,漂亮极了。

画面右上方的一簇簇荷叶携带着荷花闯进画面,开得那样肆无忌惮,热闹灿烂,就像节日的礼花瞬间燃放,把水鸟的天空一下子点亮,就连那水鸟头顶上那几片浓墨点染的荷叶,在这礼花的渲染下,也显得像是为水鸟撑起了一把巨大的华盖阳伞。那细长的荷茎,带着八大山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悠然曲折,却坚定不回地向着天空不断攀升,升到高高的尽头,那荷径顶端还竟然又高高地升出一朵绚丽的荷花,那是八大山人理想世界的灿烂绽放。

八大山人生活的现实是那么不堪、理想的世界却是那么美好,这样巨大的反差、这么尖锐的矛盾,八大山人是怎么面对和处理的呢?你看这只孤独的水鸟,伸着长长的嘴,耸着弯弯的背,缩头缩尾,形象虽不高大伟岸,神态却泰然自若,满不在乎,孤岛一只,单足立地,立在那块高高的危石之上,悠闲而自得,冷静又安祥,冷冷地观看着世间的景象,像老禅入定,丝毫不为周围的一切所动。

看着八大山人这幅画,不禁想起艺术家岳云鹏的台词:

“我不但赚的少,吃的也不好。”——那怎么办?

“可是我很高兴。”——为什么呢?

“因为我没办法。”

这个三段式的表达不但幽默风趣,也确实道出了人们的某种困窘的生活境况和旷达的生活态度。八大山人的画也有用这种达观的思维和抖包袱的节奏来表现人生境况与人生态度之间逻辑关系的效果。

八大山人面对着一种不堪的环境与严峻的现实,可是他痴心不改,情怀不丢,价值不变,“一个卑微的人一生都做着一个清洁的梦”。八大山人,一个前朝遗民、没落王孙,手无缚鸡之力,心无搏杀之念。他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对现实的态度吧。于是,这只水鸟缩头耸背闭上了眼,单足独立入了定。这,有几分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有几份对梦想的坚定与执着,也有几份对出路和办法的感叹与无奈。

八大山人表现这种人生境况和人生态度的艺术手法和禅思禅趣,常见于他的许多作品。我们可以再拿他的《莲房翠鸟图轴》作个说明。

《莲房翠鸟图轴》,《八大山人全集》第4册第页,江西美术出版社年版。

这幅《莲房翠鸟图轴》,绢本墨笔,纵厘米,横41.6厘米。你看他对现实环境的表现,也是那一块怪石倒立,上大下小,险峻心悬,也是污泥满地,环境不堪。他对理想世界的追述,也是那样水面清静,空气清新,荷叶满天,荷花绽放,香气沁人。他对人生态度的表现,也仍然是单足独立于世,眼睛微闭对人,独自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只不过这是两只翠鸟,一个叽叽喳喳,一个闭嘴不语,可心灵相通,情感交融。

这幅《莲房翠鸟图轴》和前幅《荷花水鸟图》一样,整个画面,构图空灵流动,简约含蓄,虚疏淡泊,冷逸逼人,传达出一股荒凉、寂寞而又伤感的意境,表现出八大山人的凄凉身世、傲孤个性和冷落情怀。

八大山人的人生追求和艺术表现最为动人心弦的地方就在于:他对自己的价值信念一直不放弃,对美好向往的表达一直在进行。正是有这种价值与信念,哪怕他当了30多年的和尚,他也“欲洁不曾洁,云空并未空”。正是有这种价值与信念,哪怕他躲过追捕,受尽磨难,忍受了比死还难的难,他了熬了过来,活了下来,坚守不变。

八大山人用他的画、他的诗、他的印章和款识来不断地表达他向往的那个“清凉的世界”,不断地寻觅他倾心的那个“自在的场头”。他把他居住的地方叫做“在芙山房”、“寤歌草堂”,他把他追求的世界叫做“灌园”、“芙园”、“何园”,他把他自己叫做“荷园主人”、“灌园长老”。

八大山人的绘画能力与艺术水准是超众和惊人的。中国画的大写意画法,要求深厚的笔墨功力。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继承了明代徐渭奔放、豪迈的大写意技法并有所发展,八大山人以“泪”研墨写丹青,笔势险峻、跌宕,墨色淋漓、酣畅(彭亚:《以泪研墨写丹青——八大山人荷花水鸟图赏析》),在立意、造象、造型、布局、笔墨以至诗书画印一体上都达到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空前水平。

不过,八大山人的人生追求和艺术表现最为深刻和最给人启迪的地方却在于:他认为这些“灌园”、“芙园”、“何园”等“清凉的世界”和“自在的场头”,不在别处,而就在此地,就在当下。他认为现实生活的环境就是他追求理想世界的地方,就是他修炼的场头。这种人生态度和南方禅、洪州禅是相通的。八大山人是道地的南昌人,十分熟悉洪洲禅的精髓。洪州禅讲究即心即佛,我心我佛,平常心是道。主张触境皆如,立处是真,修炼的道场就在当下,拜佛不用去西天。这些禅学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把逃离现实转为立足当下,把拜外在的佛,转变为修自己的心。这使得八大山人对现实的苦难就有了特别的坚韧,对内心的信念有了特别的坚守。

回到本篇开头的提问:八大山人活在哪里?向往何处?

答曰:他活在苦难的现实,向往清凉的世界。

那么,面向现实不堪与价值理念间的矛盾,八大山人如何处理?他如何在苦难中磨练,在现实中眺望?

答曰:他憋着一窝火,守着一股气,做着一个梦,但他不离开南昌,不离开当下,就像那不染的荷花始终不离污泥。

于是,这只水鸟,单脚独立,梗起了脖子,缩头鼓腹,闭上了眼。

本文根据拙著《不语禅——八大山人鉴赏笔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江西美术出版社年版)第四篇第2节改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nj/10355.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