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不必登高就能一览众山小,清初石涛绘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节日重阳节,九这个数字在古代被认为是阳数,两个九在一起,就有了“重阳”这个叫法。这一天有登高祈福,游山赏菊的传统。到了近现代,重阳才有了尊老敬老的文化内涵。重阳节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普及,到了唐代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著名的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是成为描写重阳节的千古佳句。画家们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创作出一批和重阳节有关的作品,其中知名度比较高的一幅就是石涛画的《重阳登高图》。石涛重阳登高图石涛的《重阳登高图》画了不只一幅,风格也不尽相同,这一幅是水墨作品,为石涛中年时所画。石涛的这幅作品立意十分巧妙,古人都说重阳节要登高,石涛偏偏画了一幅重阳雨后懒登高。画中有两位文人,一位泛舟湖上凝望天空,一位站在书斋之中眺望远方。两位文人悠闲洒脱的样子让山山水水充满了优雅气息。虽然是水墨画作,却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明艳清旷。重阳佳节画秋景山水除了要抒发乐山乐水的文人情怀,也要展露出石涛的个人感受,即便没有登高望远,也没有忘记怀念亲友。石涛重阳登高图局部画中运用了大量浓墨重笔,画面下方为平远法构图,将景致一点一点推向远处,一颗浓墨写出的松树确立了近景处的重心,横斜过来的古树让近景构图更加丰满,大树与山石之间露出书斋门口,营造出幽静的空间环境。画面左下角的留白一直过渡到中景处与远处的云烟交融汇聚。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天有一种通透空明的美感,尤其是在视野开阔的山林野外。石涛运用娴熟的构图手段,让画面平稳延伸,就好像有一架摄影机架在滑轨上缓缓移动,景色一点点变化,无论镜头移动到哪里,欣赏者都感觉他们身在画中。石涛重阳登高图局部好的作品要有代入感,山水中的人物需要在情感表达上触动画外的观众,独自一人在船上垂钓的文人,目光并没注视钓竿,完全被山林佳境所吸引,这样的投入感传递到画外就成了这幅作品的韵味。徜徉山水之中不必在意一隅景色,欣赏一幅画作也不需要有太多的注解,用内心感受,放空大脑,松风入耳,木香入鼻,这才是最真实的感受,石涛也正是想画这种最质朴的美感。山林野趣只是表面感受,大自然的天籁韵律才是无上动人。石涛重阳登高图局部根据画中题跋,石涛画这幅作品受到了元代吴镇的影响。石涛喜欢表现林泉之致,也研习天人合一,吴镇的作品中蕴含哲理性思考给他很大的启发。笔墨技法可以通过勤加练习而得到提升,在墨色运用上焦墨与浓墨表现出山水的质感,淡墨与水洇呈现出山水的灵魂,在这一刻石涛画的就是有生命力的景色,所以他大胆地在画中题写“重阳懒登高”,因为他不必登高已经能够一览众山小。山水画国画石涛山水画复制品禅意仿古中国风客厅餐厅书房卧室玄关圆形饼画淘宝¥.88¥购买拓展阅读工写兼备,既有文人雅逸也有满纸烟霞,华喦绘《隔水吟窗》在高雅与唯美之间他选择了视觉上的美感,清初邹喆绘《秋山图》人生蹉跎无知己,就像画中怪鸟相对无言,朱耷绘《荷花翠鸟图》在诗的海洋中寻找创作题材,文徵明根据《诗经》章节绘《豳风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nj/14854.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