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书香心语是师非师是课非课读做一个


是师非师是课非课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文/周巧梅

“读了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于永正老先生如甘草般温和的性情、一颗不泯的童心、情趣十足的语文课堂、对教育教学的不懈追求和实践、笔耕不辍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足迹……每个教育人无不为之惊叹,无不为之折服。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于老先生的课品和人品,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因为喜欢学生,他的课上得有意思;因为喜欢学生,他深谙为师之道。可他的课与师却在“是”与“非”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二者融为一体,渐入佳境,生出了别样的精彩!

亦师亦友亦真情

千百年来,在教育界,一直信奉一句话“天地君亲师”。在课堂上,老师不苟言笑、严谨治学,一心“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正襟危坐、聚精会神,一心“接受、吸收、内化”,师生关系定格为“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可于永正老先生童心不泯,不以长者自居,尊重、理解每个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他说:“每接一个班,总有我不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于老先生总是“用手摸摸学生的小脑袋”,总是“用手轻拍一下学生的肩”,总是“向学生跷起大拇指”,甚至给迟到的学生发饼干吃,对犯错误的儿童开玩笑……,以致于他的学生在游泳池里竟然向他发起进攻,尽管这样,他的学生们并没有不尊重他,反而更加喜欢他。

是啊,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天真烂漫、可爱纯洁的儿童!我们不妨学着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看每个孩子,做孩子们的“大朋友”,才能真正陪伴、引领孩子们向上向阳向光向善生长!

或说或演或渗透

在传统的教育生活中,“插秧式”教学的课堂要求整齐划一,在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的同时,约束和限制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心灵;“填鸭式”教学的课堂只突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激发不了学生感受知识魅力和价值的欲望;“标准化”教学简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新教育倡导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于老先生的“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语文教学法,带给学生的就是一个思维灵动的课堂,是语文味儿十足的课堂。在他的课堂上,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妙不可言,能让学生陶醉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处处显示教者智慧之花蕾,灵性之闪光。于老先生精彩的语文课堂来源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更来源于他追求课堂的游戏化、活动化、情趣化,达到了真正的“动静结合”。像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于老先生执教的《狐狸和乌鸦》,在课堂上和小朋友一起表演这个故事,他扮演狐狸。他和孩子们一起入情入境地演绎故事内容,结果因为太入戏, 竟然跑错地方了,而孩子们一下子就指出了“狐狸的家应该在洞里”。他执教《翠鸟》一课时,又变了招数——他摇身变为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一个成员,现场采访翠鸟——孩子们,从各个角度采访了翠鸟的习性、特点,孩子们对答如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水相荡而生涟漪,石相击而生灵光”,于老先生和孩子们一起在语文课堂上翻腾起了一片片思维的浪花!这样有趣的课堂,何乐而不为呢?

读了于老先生的课堂实例,我也尝试着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力求情趣化一些、生动化一些。记得在学习《姥姥的剪纸》一课时,我让孩子们仿写“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一句,孩子们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一个比一个精彩。其中有一个小男孩说:“剪个光头强能砍树”,这个孩子把在电视上看的动画片内容联系上了,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我立刻肯定了这个孩子:“不错,很有想象力。不过文中的姥姥得穿越时空,要不姥姥没见过光头强啊!”孩子们笑作一团,这个小男孩仰起头露出骄傲的笑容。

儿童天生爱玩,活泼好动,何不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在“快乐、轻松”中学呢?三年级下册第24课《东郭先生和狼》是一个剧本,故事内容孩子们早有耳闻,所以我想着让孩子们演一演这个课本剧。我的想法在课堂上一抛出,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孩子们都想扮演故事里的角色,一个个跃跃欲试。为了增强表演效果,我让孩子们先在小组内表演,小组之间再竞争,选出每个角色的 人选。 同学们一致选出了我们班的闫恩铎和张人璇同学分别扮演“狼”和“东郭先生”,闫恩铎平时调皮好动,表现欲望强,而张人璇呢,平时爱读书,颇有点儿书生意气。选这两个同学表演,再合适不过了。正式表演开始了,只见闫恩铎同学一瘸一拐地上了场,而“东郭先生”摇头晃脑地诵读着什么,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瞪大一双双小眼,满含期待。整个表演过程中,闫恩铎把狼狡猾、狠毒的本性表演得淋漓尽致,张人璇把东郭先生的迂腐、仁慈的性格演绎得惟妙惟肖,孩子们笑得前俯后仰。表演后,孩子们对人物特点的把握、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老师无需再讲解什么。在那节课上,一双双小眼闪光着,一只只小手高举着,一张张小脸通红着,一张张小口惊呼着,一个个生命愉悦着,“寓教于乐”原来是如此的美好!

“是师非师”、“是课非课”,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了,不要太像上课了。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我无疑还相差甚远,但在这些年的摸索和实践中,我不断成长着,悄悄蜕变着。

教师的工作就是这般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唯有一堆堆的细节;教师的工作又是这般伟大,没有耀眼开挂的光环,唯有深深扎根于课堂的“田野”意识。正如美国 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所说:“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琪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愿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默默守望教育教学生涯的诗和远方!

(本文荣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师读写活动”二等奖)

作者简介

周巧梅,新安县磁涧镇南窑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她爱语文,她追求语文味儿十足的课堂。“水相荡而生涟漪,石相击而生灵光”,她愿和孩子们一起在语文课堂上翻腾起一片片思维的浪花!

总策划:胡龙江

策划:刘银红陈晓锋介苣

王晓兵郭艳红刘志强

司彩凤刘艳利王雪

苗素锋党利利

执行总编:郭艳红

本期编辑:刘红梅张亚静

审稿:靳静

制作:杨富强

欢迎赐稿:xinanxjy

.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jj/10326.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