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岛小编导读
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这两天成功刷爆了互联网,大众对雾霾的
年2月28日,淡出荧屏一年多的柴静推出长达分钟56秒有关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该纪录片在不到30小时的时间内,截至3月1日傍晚18点,全网播放量已经超过1.5亿次,伴随视频热播还有各类分析文章与网友评论,微博阅读量接近2亿次。这几天满屏都是“柴静”、“雾霾”、“穹顶之下”开创了新的历史记录和播放的奇迹。
1.数据说话
媒体人西坡认为:《穹顶之下》主要以援引专家、机构的观点和数据为说服力,对于一直
利用官方的权威声音,塑造品牌的形象,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这是新闻营销的典型手段。那么《穹顶之下》是如何通过官方的权威声音来说话的呢?
本次传播的 条信息来自柴静看见的官方微博,时间是2月28日10:02;紧随其后的是人民网官方微博,时间是2月28日10:16分;接下来的就是本次传播事件的另一个重要参与者优酷网,2月28日10:38分,他们转发柴静看见的官方微博消息; 2月28日傍晚的18:26分,腾讯新闻头条以专题的形式转发了人民网记者对柴静的专访,推送了柴静自费百万拍雾霾纪录片新闻。由于腾讯新闻、
细数去年横空出世的诸多营销事件,比如说“余佳文”、“少年不可欺”、“1%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周末发声,并形成飓风般的传播效力。
周末效应,除了最显而易见的新闻真空外,在中国,它还有其特殊优势:对手的懈怠和懒惰。在“少年不可欺”事件中,选择在周末发布, 的好处就是成功利用了优酷这种大企业的混乱与权责不清,并最终导致优酷出了篇堪称“最糟危机公关”的声明。
回到《穹顶之下》,以娱乐资本论了解到的情况,虽有人民网背书,但其热议程度明显超过了“相关部门”的预计——这么说吧,大家明天
所谓意见 营销,即借助名人、红人等意见 的影响力提升品牌或产品口碑的手段。它具有快速、高效、容易获取信任的特点。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一经发布,微博上的大V们纷纷送上支持。崔永元、五岳散人、姚晨、李佳佳、袁莉、罗昌平等等都表示了对柴静的敬意和对污染的
自从父母辈入侵朋友圈后,大家总能看到“白岩松”、“崔永元”等国之大师们分享的鸡汤语录和慷慨陈词。
毫无疑问,柴静也是这样一个新闻符号,但和已经成为国脸的白岩松、陷入和方舟子循环撕逼的崔永元不同,柴静作为一个女记者,一直以来以一种更为人本的、代入感强的新闻符号存在。
其实,柴静遭遇诟病的也正是这种个人的、感性化的叙事风格,支持者认为是新闻的人性化表达,反对者则高举“理性客观”大旗反对这种柴氏鸡汤。
但在《穹顶之下》中,柴静几乎抛弃了《看见》那种纯粹依靠对话、画外音制造人物情绪、营造故事线的过时形式,而是采用一种互联网 的、类似于TED的演讲形式来述说故事。而且,柴静还颇为罕见的多番采访科学家,并采用了极其严谨的数据引用格式(每一个段落几乎都有3、4位科学家背书,且每个数据的右上角都会写明数据来源),让以往爱挑她刺的人也无话可说。
同时,柴静也没有放弃主持人的那种个性魅力,并成功代入自身的故事,成为整片叙事的主线,让科学素养比较浅层的观众也能理解无碍。
6.把握情感
《穹顶之下》是个什么故事?简单的说,是一个本满怀生女期待的母亲(希望),却遭遇女儿肿瘤(同情),之后不得不走上探寻之路(愤怒),在这个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反思过去(共鸣),最终用一个蜗牛的故事畅想未来(梦想)的有着完整起承转合的故事。
在这个里面,她是有敌人的,大型国企、垄断行业、相关部门、冷漠的制度,都是她草灰蛇线的暗指,这种尺度的把握,也是拜长期央视的新闻训练而得。
那回想一下,一个弱者反抗强者,愤怒、警醒、面对、自我激励、团结一心,这些元素,不恰好都和去年的“少年不可欺”、“1%的生活”非常相似吗?
而柴静相比那些创业者,虽然没有90后的标签,但一个“母亲”,一个女儿身患肿瘤无法外出游玩的“母亲”,不是更能引发共鸣的符号吗?
再说回柴静这个新闻符号,虽然她一直以悲天悯人著称,但“调查记者”这个天然的英雄形象符号,以及她文笔中多多少少的价值观高级感,其实柴静在社会底层中并不讨好。但在《穹顶之下》中,她母亲的定位,以及“为女报仇”的这一设定,很容易就将“社会责任”这种大词转化成了普通人更能接受的共鸣情感。
这是一个充满喧嚣与碎片化信息的社会,互联网以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度与济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的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nj/1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