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成为全民话题。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范铭是真正的幕后大腕:
范铭和字幕里的每个人都是隐藏Boss,其实她在纪录片里也出现过,就是下图左侧的姑娘:
微博上实名认证为上海SMG主持人、导演格桑
格桑小巫称:做过幕后以后就不容易产生偶像情结了,柴静的这个片子和她以往的作品一样,最厉害的是范铭。老百姓才崇拜独行侠,圈内人只钦佩好团队。
那范铭究竟是谁?为什么会被业内人士如此推崇?
据资料显示,范铭,女,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央电视台十佳 编导,现任职CCTV-1《看见》主编。其作品《以生命的名义》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年度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十大纪录片奖及中国影视协会首届学院奖年度“叙事艺术大奖”。年8月11日与安替(赵静)结为夫妻,主持人柴静为伴娘,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为证婚人。
在CCTV的工作中,范铭和郝俊英、柴静等三人在合作中成为铁磁闺蜜,因三人对新闻的执着被称为“三剑客”。
柴静(下)、范铭(右上)与郝俊英(左上)
一位电视界的朋友说,年最遗憾的事应该是,老郝(郝俊英)、老范(范铭)、老柴(柴静)这三剑客离开了公众的视线”,
-Obscurity-写道:“看到(雾霾调查)编导是范铭,感觉柴静她们又回来了。”
范铭在年曾遇到一件大事,一件让柴静也无法言明的大事。柴静在《看见》第十五章,曾有非常隐晦的讲述。
这个时候,老范突然出了一场大事。
她出事的时候,我和老郝晚上都睡不着,心里有什么把人顶着坐起来。老郝说,一闭眼,就是她。
我俩到处找人打听求助,碰到肯帮忙的人,明白为什么有个成语叫“感激涕零”。
我那阵子什么也干不了,问一个明友:“你出事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一块石头落了地。”他指内心的恐惧终于到了。
“如果是你亲近的人出了事呢?”
“那是一块石头砸在心里。”
我哪儿也不去,在家等消息。书不能看,音乐不能听,只能干一件从来不干的事—背单词。一页书放在眼前,瞪着眼看到黑,还是这页。
能想的是觉得她不会垮,当年我们做双城、虐猫、金有树、未成年少女……都是没指望的事,一家一家敲门,写信说服,在凌晨的酒吧里踩着雪把他们找出来……她不会垮,她一直是这样,这次也会,但我和老郝就怕她受罪。
她去了美国,很久没有音讯,过节时给我寄过一个雪花音乐球,沉得 。我一直扔在书架上,从没动过,现在呆坐着,瞥一眼看见了,拿过来,仔细看一看,把底盘上的钮转一转。
叮叮叮。
叮叮叮。
透明的玻璃圆球里,雪花飘啊飘,两个雕得面目不清的小姑娘在里头傻呵呵地转。
我没想到过会这样。这么多年,换了很多地方和工作,跟谁合作都成,跟谁分开也成。想的都是—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下一种生活。
五月初,她和我在纽约见过一面。我带条朱红的裙子给她,她立刻脱掉风衣换上,小女孩气地要我也换上另一条土耳其蓝的,她脚上靴子跟裙子不配,居然就打赤脚。春寒未退,路人还有穿羽绒服的,她就这样光着脚露着背走了一站地,直到碰上超市我买双拖鞋让她穿上。身边人们在冷风里揽紧大衣匆匆而过,我把披肩拉开兜着老范,一路她唧唧呱呱,说笑不休。
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没什么生活在別处。地铁上满头小辫的黑姑娘在电话里跟男朋友吵架,报馆里都是开会熬夜菜色的脸,咖啡馆里两个花白胡子老头对坐着看一下午人来人往,酒吧里心高气傲没嫁出去的女人端着酒杯一眼把所有男人分成三六九等,父亲带着儿子在晚春才破冰的河边一言不发地钓鱼……人类只是个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就是你身边的几个人。
叮叮叮。
那阵子谁跟我说什么大的社会话题,我都不想听,说:“一万个口号都比不上亲人睡不着的一个晚上。”
她平安回来时,正赶上老郝生日,我们三个找了个地方,开了瓶龙舌兰。那天我喝得最多,我们仨头扎在桌子上,脑袋堆在一起,我说:“以后哪儿也别去了,好歹在一块吧。”
对于范铭在年遇到的大事,柴静说的很含糊,范铭在博客上也有相关的文字。
年,又是地震、又是奥运,大灾、大恸、大荣、大庆,全都赶一块儿了。举国悲,举国喜,闹哄哄的一年。但人生往往并不是哪件特别的大事惊动了你,而是断壁残垣里的几个人,无名奖牌后的几件事,一些废墟上的火光,一些竞技场角落的叹息,一两个让你牵肠挂肚的人,反而能够让人沉静下来,放下了很多事,忘记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
那一年,我也遇到了我人生迄今为止 的一次麻烦。当时,是她和老郝魂不守舍地天天开会、四处求人,为了帮我倾尽全力。柴静在书里写,她和老郝“晚上睡不着,心里有什么事把人顶着坐起来。碰到肯帮忙的人,明白为什么有个成语叫‘感激涕零’。”
我事后平安归来,常跟别人说,那一次的经历于我,是一次朋友的“洗牌”,什么人在这时候转身离去,什么人默然不语,什么人袖手站立,什么人奋不顾身、豁出一切,真是一目了然经历过这些,我才知道了什么叫做一起“过过事儿”,什么人是真亲人,什么朋友配得上重如泰山的三个字:“可托付”。
等我平安归来时,我们仨抱头痛哭、大醉一场。这一场特殊而苦涩的成年礼,象一场透彻痛快的冬雨,寒冷、及时、滋润、也淋透了内心的土壤根基,同时,仿佛标志着漫长的青春期大幕,终于,缓缓落下。
但 的事情是,我们又重新开始合作了,先是《面对面》,然后是《看见》。但这次,我模模糊糊地感觉到,有一些东西,从她身上长久地消失了。
她不再象过去那么咄咄逼人了;她开始重视“感受”多于“道理”;“体察”世间的矛盾多于“揭示”;“宽谅”人性的弱点多于“批判”。在采访中,遇到采访对象表达过于洒狗血,她会劝对方整理一下思路再说一遍;遇到采访对象离席而去,她也不会把这当成是噱头和胜利,反而会在节目中为人开解。她开玩笑说,姐姐我现在是“特别懂事学院,善解人意专业”毕业的了。
她也更不“在意”自己。作为公众人物,她经常不化妆就上街,有时头发随便呼撸下,带个软塌塌小宽边的渔夫帽,穿得随随便便就敢出门,遇到粉丝合影留念也不以为意。我问她怎么能做到,不怕别人失望吗?她说,“为什么不能做到呢?如果别人对你有期望,你并没有义务去满足他们,不管是外貌、道德、还是性情;如果别人因为对你有过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并因此失望,这是他们的事啊”。
最让我望尘莫及的,是她能把自己的手机随时交付他人,不管在拍摄现场,某个饭局,还是一些她无暇顾及的场合,而且不设开机密码,不管里面有没有她和别人的私信、照片、邮件、日记或者其他。我至今做不到,手机是我的命,一刻不在手上就失魂落魄。我问她你不怕私人信息泄密么?她说无所谓啊,因为“事无不可对人言”。她问我对手机极度防范和过于紧张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手机里有秘密吗?我说倒也不是,就是心里缺乏安全感。她说,“如果你自己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无羞耻,有什么可担心他人看到的呢?”
我慢慢明白,渐渐消失或变淡的那个东西,是一个“我”字。做《静观英伦》宣传片时,她禁止我用一个特别好看的她在剑桥大学船头托着头晒太阳的镜头,因为“太作了”;她也反复叮嘱摄像别给她太大的景别,因为“人物访谈别老用记者的特写”;她的新书封面原本是“柴静看见”四个汉字一般大,排成方块状,有一种厚实的稳定感。她看到后坚决反对,“我不要这样排自己的名字,太喧宾夺主,太自恋”;原来内页中有三个彩页是她采访的工作照,出版社认为既鲜明好看,也对销售有好处,最终也在她的坚持之下删去。因为她希望一本书是关于“人”,而不是关于“我”。
(本文来源:金羊网)
优雅是女人一生的必修课。优雅女人故事北京治疗白癜风 药物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nj/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