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而不在乎真


心里有束光·眼里有片海

拾遗

物语

+

你想要的真相,不过是合乎你口味的真相。

01

周末去茶馆喝茶,遇到一件趣事。

有一对朋友为吴京捐款吵了起来。

甲说:“我觉得吴京确实捐得少了点。”

乙说:“人家愿意捐多少就捐多少。”

甲说:“《战狼2》票房都40多亿了。”

乙说:“那又如何,人家愿捐多少就捐多少?”

甲说:“我觉得吴京人品不好。”

乙说:“凭什么说他人品不好?”

甲说:“赚这么多,捐这么点,不是自私吗?”

乙说:“照你这么说,马云这次应该捐百亿。”

甲说:“不一样,马云平时慈善做得多。”

乙说:“你看过年吴京汶川救援的照片吗?”

甲说:“看了,我觉得纯粹就是为了炒作。”

乙说:“我怎么看不出是炒作。”

甲说:“那是你不了解真相。”

乙说:“什么是真相?”

甲说:“吴京就是一个特爱炒作的人。”

乙说:“我觉得他很实在啊。”

甲说:“还实在?这次就是拿爱国来炒作。”

…………

02

听着甲说的一个个“我觉得”,

我想起了一个好玩的故事:

张三买了幅画,想挂起来。

他有钉子,但没有锤子。

邻居有,但他不知道邻居是否愿借。

于是他脑中便开始闪现邻居的种种片段:

比如他每次买菜,都锱铢必较。

比如他遇到乞丐,经常不给钱。

种种印象,都指向一个答案——品行不好。

“这样品行的人,怎么会借我锤子呢?”

然后,张三继续开始臆想:

“他怎么能拒绝帮别人这么点小忙呢?”

“而他还自以为我依赖他,因为他有锤子!”

张三越想越生气,越想越愤怒。

立马跑出门,按响了邻居门铃。

邻居开门,还没来得及说“早安”,

就迎来了张三莫名其妙的谩骂:

“留着锤子给自己用吧,你这个恶棍!”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像乙和张三一样,

凭借“我觉得”“我认为”“我臆想”,

然后去揣测别人的心思或事情的真相,

从而变成了可怕的“键盘侠”和“道德绑架者”。

03

为什么我们容易成为键盘侠和道德绑架者呢?

先从心理学家福勒的一个实验讲起:

福勒找来一批相信星座的人,

让他们做了一套性格测试题。

然后福勒给每个人做了个分析报告。

测试者约翰收到的报告是这样的:

你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希望别人能够认可你喜欢你。

你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只是并未挖掘这些潜力将其转化为优势。

你外表看上去虽然能克制自律,但内心却充满忧虑和不安全感。

你喜欢变化和多样的生活,受到约束和限制时会非常不满。

有时候你外向、可亲且乐于交际,有时候却内向、谨慎而有所保留。

…………

约翰给报告打了5分:“和我太像了。”

而事实上,每个测试者收到的报告都是一样的。

但绝大部分人都像约翰一样觉得“和我太像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福勒说:如果一个人信星座,那么他就会只留意那些符合自己的诊断,而忽略掉不吻合的信息。

后来,多位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实验,

然后总结出一个心理现象——确认偏误。

什么是确认偏误?

就是如果你一旦相信一个东西了,

就会寻找支持自己理论或假设的证据,

选择性的注意和收集信息(排斥其他不利信息),

并按照支持自己的想法或逻辑来解读获取的信息,

从而推导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实或真相。

其实这个事实或真相是武断的、片面的,

所以心理学家称之为“确认偏误”。

04

确认偏误会引发人性的两大弱点。

个人性弱点:每个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

观察上面这张图片,

你觉得图中间的字符是B还是13?

很多人说:当然是B了。

“因为左面是A,后面是C。”

很多人说:当然是13了。

“因为上面是12,下面是14。”

看到了吧——每个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

心理学家麦基说:“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或想法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就会去现实中搜寻相关信息,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心理定势。”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

有两个人的命运非常值得







































乌鲁木齐治白癜风 的医院
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nj/445.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