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育才四小一抹新绿记新教师亮相课教研活动


新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也是学校的生力军,他们为育才四小绿色课堂增添了一抹新绿。10月14日--16日,育才四小开展了新教师“亮相课"活动。本次活动的3位新教师各自上台,一展风采。课堂上,每一位执教教师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展示了自己扎实的业务能力。精心设计的教学课件,层次清晰的教学结构,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产生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新教师们精心准备的亮相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1

左丽珠老师

反思:

接到学校的通知,她的内心即紧张又期待。在每天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她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指导老师周青老师指导研读教参,理解教学意图,认真设计每个环节,组织语言,参考名师课堂,通过多次试课,不断打磨,修改课件,最终定下本节课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

左丽珠老师授课内容为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室有多长》,在实际活动经验中,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进而认识直尺,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利用直尺画线段,每个环节层层递进。

这节课孩子们还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制作出尺子,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课堂上孩子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评课:

课后,雷校长,赵莹主任和数学组的每一位老师对这节课的设计给以肯定,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雷校长指出在教学中老师应该自省的 点:我们是否读懂教材?第二点:我们是否理清知识建构的逻辑特点?本节课是测量的 节课,也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测量的启蒙课,我们要把握好每节课哪些知识点是需要每个孩子必须掌握的,在此基础上再给孩子们提供探讨研究的空间,知识应该是射线型的,有些孩子一点就通,他们就能领会到单位的重要性。如果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总是忘记写单位,有可能就是这节测量的启蒙课没讲透。每个数,只有赋予了单位它才有意义。这节课只是一个起点,我们要达成什么知识,接下来的学习中哪些知识与本节课有联系。我们要胸怀今天的知识,更要放眼整个知识逻辑,整个数学的知识逻辑。

赵主任对本节课教学提出两点宝贵意见:1.设计与意图;即在设计课程内容每个环节前要体会设计意图。2.预设与生成。这一点包含两个含义:一、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设计学生可能出现的生成,因为老师的设计会影响到孩子有没有生成空间。二、有些生成是学生备不出来的,比如今天有位学生突然发出疑问,说这个(1厘米)是啥玩意儿?孩子发出这个疑问,老师应该怎么处理?赵主任指出这个问题体现出孩子对1厘米的不屑,觉得1厘米不重要。老师在处理时有两种方法, 种方法是可以把这个问题保留下来,等课结束时再和孩子们谈一谈1厘米是个啥玩意儿。第二种方法是可以引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而这些1厘米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樊群老师和周青老师作为评课教师,也分别给出了一些建议。樊老师建议:1.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课堂评价和奖励机制要及时;2.低年级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开展每个教学环节之前注意组织课堂纪律。周青老师说:备课时,注意教材解读,教材每个环节都是层层递进;对于课堂生成的把控注意处理技巧,多给孩子说和表达的机会。

通过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点评,左老师对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教学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先要认真研读教材,才能利用好教材,才能达到课堂有趣和有效的教学目的。

2

韩世豪老师

准备概述:

初定《搭船的鸟》,是因为本篇课文是以小孩子的身份,来写他观察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写作风格朴素、清新,具有一种纯真明净的童趣,给人以难忘的印象,便也想让学生们体会到这种观察到美丽事物的乐趣。

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这个部分我拆分成了两部分,课前导入先解决“搭”的写法并以题目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对这只神奇神秘的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结时再释疑,“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本篇课文我的教学目标清晰,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并能够去使用作者的观察方法,即动态静态的结合观察、整体到部分的有序观察。文中的“我”乘船去乡下的外祖父家,“我”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一情景,便使读者拥有了一只充满灵性的鸟儿。学生体会到鸟的色彩的静态美:“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翅膀带一点“蓝色”;同时翠鸟也能够“一下子冲进水里”,“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抓住了瞬间的动作来描写的动态美。动静结合之外,再体会从整体到部分的有序观察。

上课体会:

我自己本身是偏互动性的类型,加上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与拓展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感兴趣,所以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上与学生进行互动时发现,学生的反应速度很快,说明回家预习充分,课堂效果良好,从而课堂教学效率较为高效。

另外的体会便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单单通过课堂也是无法呈现的,很多已掌握知识的学生并不会通过发言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呈现出来,要在上课过程中让这部分学生也参与到课堂中来,由老师“输入”变成他们“输入”。

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学生习得观察方法,体会到外形之美

首先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其次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说出来。这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让学生习得观察方法,说出观察到的事物,为接下来的习作打好基础。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环节: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先从整体入手,借助课件上的图片先让学生观察事物,说出什么美丽哪里美丽,再去了解作者观察到了哪些事物。

第二,聚焦外形,习得方法。整堂课,以第二自然段的外形描写为主,通过抓关键颜色,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在观察时抓住了外形中最有特点的颜色。

第三,通过分析课文,切分结构,进一步理解作者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

第四,用小猫咪的照片作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会有序观察的观察方法。

通过以上种种方法,步步紧扣,为学生搭建起通往观察大门的支架,理解作者是怎样细致地观察并将观察所得写下来。在教学时不难发现,学生对于作者使用的观察方法理解较好,学会了从整体到部分这种有序的观察方法,也能迁移运用到自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较高,参与性较高。

2.学生积极性被调动,感悟到动作之敏

我先让学生找出翠鸟捕鱼时的动态:“一下子冲进水里”“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体会其中动词表达出的“时间之短”、“速度之快”、“动作敏捷”。

同时,借助多媒体视频资料为学生展示翠鸟捕鱼时的场景,再让全体学生用手势扮成翠鸟通过朗读模仿翠鸟捕鱼,加深学生对于翠鸟动作的感知,从而体会翠鸟动作的敏捷。

全体学生用手势模仿翠鸟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学生将自己代入进了翠鸟的世界,除了动作,一些学生甚至用叫声、翠鸟捕鱼时高速飞翔的拟声词来模拟翠鸟捕鱼,学生积极性非常之高。

为了让学生体会动词的精妙,通过换词“冲与落”、“吃与吞”的两组对比,用比较法让学生重点体会,说出“冲”与“吞”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动词更能体现出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灵动。

二.成功之处:

本节课略显青涩,取得了一些自身意义上的成功之处:

1.课堂交还学生

除教学效果中提到的之外,还有一些小小的成功之处。在学习本节课的观察方法之前,课件先出示五张图片进行观察,让学生们自由地去说一说什么很美、哪里很美,观察美丽并感受美丽,学生在说的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因为太害怕孩子们写不出来,就给予过多的提示,限制孩子们的思维,而是让学生都切实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说出心中所想,让学习真正发生。

2.预设课堂情况

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知识的缺乏,对于“橹、船蓬、蓑衣”这些词语的理解不到位,在备课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在教学时,学生提出来后,及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看图片,给予直观的了解,让学生先去观察样子、解释作用,我再进行补充纠正。

三、不足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本堂课 的不足之处是:读写训练没有落到实处。

读写结合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三年级孩子已经开始习作了,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训练学生的习作。翠鸟美丽的外形属于静态描写;翠鸟捕鱼那敏捷的动作是动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就把翠鸟写活了,犹如身临其境。

但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只是打算将“写”作为课后作业,而不是进行读写训练。虽然学生学会了动静结合以及从整体到部分的有序观察,也能够观察到并表述出某个事物(课上举例的小猫咪),但写作训练这方面是缺乏的。

四、改进措施

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改进措施:

抓住总分关系,对学生进行总分习作训练,总分关系是学生习作中经常会用到,教学中用小组和组员的关系,阐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说明总写和分写的关系,并让学生练习,切切实实地让读写训练落到实处

评课概述:

主评人:韩宝珊

三年级评课:《搭船的鸟》所在这一单元的要素是学会留心观察。小韩老师在讲教学时能从导课开始就一直以观察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教学中,他不仅让学生明白文章写得好是作者留心观察的结果,而且还让学生尝试学习怎么观察,如整体到部分,如抓住动作描写。我们能看到他想要利用课文内容,以课文仿写,打开写作之门的教学目标。在讲到第二自然段描写翠鸟的外形时。他先由学生带着喜欢的语气读第二自然段,再找出写翠鸟的哪些部位的颜色,接着让学生明白观察时按顺序, 出示小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同时提示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由读到写,由仿入门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描写翠鸟捕鱼这一段落,老师引导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iniaoa.com/hgnj/9166.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15

当前时间: